在文大遇見向陽 談「詩的想像‧台灣的想像」
文/侯偉琪 攝影/侯偉琪
配合台北市政府主辦的台北國際詩歌節「家園與世界」,文大華岡詩社邀請詩人「向陽」蒞校演講,3日晚上六點半在曉風第一會議廳展開「詩的想像‧台灣的想像」,近距離接觸名聞遐邇的詩人-向陽。
和藹謙虛的向陽也曾是文大的一份子,畢業於文化大學日本語文系,也是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演講開始前,詩人向陽特別提前到達文大校園,沉浸於昔日求學的回憶中。隨後現身於會議廳,向陽臉上掛著親切笑容與幽默的開場白,將現場氣氛炒熱起來,觀眾頓時感受到向陽的親和力。
演講主題緊扣台灣與詩人的緊密關係。在「詩與台灣的對話」中,向陽講述詩與歷史之間的微妙關係,「以詩紀史,以史鑑詩」、「詩比歷史真實」,向陽認為,詩把歷史中精華的部份紀錄下來,透過詩,歷史人物的滄桑表露無遺,而不同時代,出身於不同背景的詩人,以詩作反映出各自所處的年代、社會與心境。台灣近代歷經日治時代與戒嚴時期,新詩中出現日文、中文、台文的糾葛,其中又隱雜著國族、性別認同的衝突與對話,然而唯一不變的是,這些詩作都試圖與台灣對話。
向陽表示,台灣詩人創作新詩的時間起於1920年代,我們可以從當時的詩作中窺探當時的社會現象以及感覺結構。戰後,詩人筆下隱喻當時人民的思想、言行受限制,以及生活中的無奈與悲哀。
向陽在論述中,也帶領大家欣賞新詩,他以低沉略帶磁性的嗓音朗誦新詩,並加上台語的朗誦,語調起伏,富於濃郁的鄉土氣息。
曾經擔任華崗詩社社長的向陽,特別對華崗詩社的風光偉業讚述一番,例如當時家喻戶曉的民歌-「小草」的作詞作曲皆出自於當時的華岡詩社,為詩人所讚揚的華岡詩社,「山風海雨」的文化大學孕育出許多文壇人才,如蔣勳、駱以軍、向陽……等。
最後,詩社社長邀請向陽朗讀一首「咬舌詩」,詩中國台語交雜,充分表現後現代的風格,向陽還幽默地說「詩人沒熊貓可愛,但比熊貓更需要人關懷」,此次的演講,在向陽逗趣的朗讀聲與觀眾的笑聲中落幕。
相關內容請見文化大學「華夏導報」。 http://epaper.pccu.edu.tw/
2005年11月10日 星期四
[News Review]在文大遇見向陽 談「詩的想像‧台灣的想像」
標籤:
News Review,
Yangmingshan

"To the Reader" ["A quien leyere"], preface to Fervor of Buenos Aires [Fervor de Buenos Aires] (1923)
致偶然讀到這些詩作的人──如果這本詩集裡面還有一句半句好詩,首先懇請讀者原諒我貿然將之竊得。 我們的無知沒有多大分別,你成為這些習作的讀者而我是其作者純屬不期而然的巧合。
2005年11月6日 星期日
[Note]如果只是寫故事,那便不是小說了
上週四的下午”創意寫作”課,鄭穎老師請來了小說家陳雪來到課堂上演講,內容大約是過去陳雪的寫作歷程及為何會寫作。
陳雪用跳接的方式來進行她的描述,她先提到她高中時(應該是吧!)暗戀一位打籃球的男同學(我忘了陳雪是否有提到對方是籃球隊的,但可以確定的是,他會打籃球),而因為這愛情的賀爾蒙的影響,陳雪每每在作文課寫作時,不管題目是如何地跟愛情毫無關係卻總是可以在文中提到那男同學。這樣的行為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師長的特別關照:『其實你的文筆不錯,只是能不能在你的寫作中將那位男同學抽離呢?』於是,她便開始努力嘗試不在文中提到任何有關那男孩的一點文字在,但,結果卻是她寫不出任何完整的句子了。
當創作者最原始最初衷的想望被禁止抽離之後,創作者還剩下什麼?
講到這裡,HAKU突然轉頭跟我說了一個久遠但卻一直持續存在的問題。
“所以不是有人說論說文扼殺了小朋友的創造力嗎?”
是啊!多麼重要且實際的一個問題,記得小時候老師不斷地訓練我們寫論說文的技巧。到了高中,老師又要求什麼文章要鳳眼、豬肚、豹尾的文章公式(就是開頭要精,中段要有豐厚的內容,結尾則是短小有力),這跟八股文有什麼不同?怎麼教育走到這程度卻走的是回頭路?說好聽是強調著要訓練孩子們的邏輯思考,可是另依方面卻壓抑了孩子們的想像創造力,這或許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在數學、物理等等的競賽中拿到亮眼的成績,可音樂、美術等的藝術獎項卻始終乏人問津。
之後,陳雪又講到了她小學時在一次說話課上台講過故事之後,接下來的幾堂說話課幾乎她都要講故事,或許創作的能力便是這時培養起的?她也有說小時候在顧攤時,總會有一段時間是乏人問津的,但又不能離開攤子,於是最快又最方便的便是那可無限且又能快速馳騁的想像。或許,那便是故事的素材了!
大學才是陳雪確定定位於小說的階段,最大的契機,便是當時的學運”野百合”
她說,她是不愛上課的,一天到晚參加學運的開會討論以及遊行,而她也在那時讀了枯燥深奧到現在都記不住的馬克思主義等等,她說會讀那些只是因為不想在開會時聽不懂大家夥的討論。
但她揭開了一些我對學運領導人一些迷惘想像的背後生活部分,原來除了開會討論的時間之外,這些學長也不過都是在玩電腦遊戲罷了。
這部分讓我想起了村上春樹的小說中提到的(忘了是哪本):我看不過去的是那些搞運動的人,張羅旗鼓地要推翻現在的教育體制,終於在成功策動全校罷課但最後卻被平定下來之後,竟心平氣和地照常來學校上課,並且變成了不願意翹課只顧忙著抄上課筆記的所謂乖寶寶學生。激起大家的熱情之後卻在那邊做些順從體制的行為?我們這些人就像很很地被巴了一巴掌似地,只能呆站在那(挪威的森林?)。
陳雪最後離開了學運,離開了那個團體。
原因是她不懂為什麼在那團體裡女孩子永遠只有買便當的工作?她不滿於這樣的性別階級差異,特別是在這樣馬克思主義的學運團體裡。於是他在枯等便當的漫長時刻裡疲餓交加下,一個小說故事原形,逐漸醞釀並且延伸。
所以說,文學是苦悶的象徵,這句話,雖然不盡完全還是有著幾分道理的。
當天晚上,陳雪回到宿舍便寫下了這個作品,開始過著”陳雪”的生活。
如果只是寫故事那便不是小說了。
這是陳雪對於小說內容的一個定義,她說,小說除了說故事,都一定存在著有它想闡述的背後意義在。而這項便是小說家應該要賦予的。(不曉得我這樣說對不對= =)
而得到我們這一小群相當程度認同的,是陳雪對於小說中人物性格的控制。陳雪說,在描寫的過程中,小說中的人物往往會超脫出自己的掌握,也就是說,會失控。
那是一年前的事情了。當時我們正努力地竭盡腦汁地思考創造著文藝之夜的劇本內容。當時的想法是想要取材那時社會上的發燒話題”LP”來做劇情的主要角色。原本是以”LP”為主角的SHOW,就在某一個晚上,編劇組員正在為配角”掃除戰隊”思索口號時,天外飛來一筆,陰錯陽差地這個角色開始在組員腦海中鮮活地奔騰跳躍起來,一個場景接著一個場景,於是,這個劇本便失控了……
當我們在閱讀作品時,不曉得有多少人曾會去懷疑文本內容的真偽。我好像很少有這樣的疑惑過,大概是因為不認識作者吧!況且我自己認為真假問題真的那麼重要?被假的故事感動又如何?畢竟不管是真是假能感動人的,不正式作家那隻出神入化的筆嗎?
並且陳雪也說了,他相信,對小說家而言,作品中的任何人、事、物都是必然存在的那麼裡所當然,也是,如果小說家對自己的創造沒有信心,那又將如何感動人呢?
而提到創造,在於概念方面陳雪也給了一些想法。
她說,你該怎麼寫?該怎麼賞析?這些是可以被教、被傳授以及學習的。但是唯一必須完全看你自己,也沒有任何人有能力可以教你的,那就是……
你要寫些什麼?
這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創作,或許當我們完成作品後有人會覺得你的筆風像某某某有某某某的味道。那又如何?也許真的在不知不覺受了哪個人的影響,但是內容,那是絕對FREE的。台灣有兩千三百萬的人口就會有兩千三百萬種人生的故事,雖然島嶼是那樣的狹小,可也絕不可能會有相同的人生、相同的遭遇,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都不同,想要聽故事?那又沒必去看那麼厚一本的”說不完的故事”,問問同學的生活,那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故事了。
生活及是文學。我想只要細細觀察、體會,生活無處不是文學,無處不是題材。要寫些什麼,自然是完全操之在己的掌握。
何不拿起筆來,或抬頭看看天空浮雲,讓想像盡情馳騁?
陳雪用跳接的方式來進行她的描述,她先提到她高中時(應該是吧!)暗戀一位打籃球的男同學(我忘了陳雪是否有提到對方是籃球隊的,但可以確定的是,他會打籃球),而因為這愛情的賀爾蒙的影響,陳雪每每在作文課寫作時,不管題目是如何地跟愛情毫無關係卻總是可以在文中提到那男同學。這樣的行為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師長的特別關照:『其實你的文筆不錯,只是能不能在你的寫作中將那位男同學抽離呢?』於是,她便開始努力嘗試不在文中提到任何有關那男孩的一點文字在,但,結果卻是她寫不出任何完整的句子了。
當創作者最原始最初衷的想望被禁止抽離之後,創作者還剩下什麼?
講到這裡,HAKU突然轉頭跟我說了一個久遠但卻一直持續存在的問題。
“所以不是有人說論說文扼殺了小朋友的創造力嗎?”
是啊!多麼重要且實際的一個問題,記得小時候老師不斷地訓練我們寫論說文的技巧。到了高中,老師又要求什麼文章要鳳眼、豬肚、豹尾的文章公式(就是開頭要精,中段要有豐厚的內容,結尾則是短小有力),這跟八股文有什麼不同?怎麼教育走到這程度卻走的是回頭路?說好聽是強調著要訓練孩子們的邏輯思考,可是另依方面卻壓抑了孩子們的想像創造力,這或許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在數學、物理等等的競賽中拿到亮眼的成績,可音樂、美術等的藝術獎項卻始終乏人問津。
之後,陳雪又講到了她小學時在一次說話課上台講過故事之後,接下來的幾堂說話課幾乎她都要講故事,或許創作的能力便是這時培養起的?她也有說小時候在顧攤時,總會有一段時間是乏人問津的,但又不能離開攤子,於是最快又最方便的便是那可無限且又能快速馳騁的想像。或許,那便是故事的素材了!
大學才是陳雪確定定位於小說的階段,最大的契機,便是當時的學運”野百合”
她說,她是不愛上課的,一天到晚參加學運的開會討論以及遊行,而她也在那時讀了枯燥深奧到現在都記不住的馬克思主義等等,她說會讀那些只是因為不想在開會時聽不懂大家夥的討論。
但她揭開了一些我對學運領導人一些迷惘想像的背後生活部分,原來除了開會討論的時間之外,這些學長也不過都是在玩電腦遊戲罷了。
這部分讓我想起了村上春樹的小說中提到的(忘了是哪本):我看不過去的是那些搞運動的人,張羅旗鼓地要推翻現在的教育體制,終於在成功策動全校罷課但最後卻被平定下來之後,竟心平氣和地照常來學校上課,並且變成了不願意翹課只顧忙著抄上課筆記的所謂乖寶寶學生。激起大家的熱情之後卻在那邊做些順從體制的行為?我們這些人就像很很地被巴了一巴掌似地,只能呆站在那(挪威的森林?)。
陳雪最後離開了學運,離開了那個團體。
原因是她不懂為什麼在那團體裡女孩子永遠只有買便當的工作?她不滿於這樣的性別階級差異,特別是在這樣馬克思主義的學運團體裡。於是他在枯等便當的漫長時刻裡疲餓交加下,一個小說故事原形,逐漸醞釀並且延伸。
所以說,文學是苦悶的象徵,這句話,雖然不盡完全還是有著幾分道理的。
當天晚上,陳雪回到宿舍便寫下了這個作品,開始過著”陳雪”的生活。
如果只是寫故事那便不是小說了。
這是陳雪對於小說內容的一個定義,她說,小說除了說故事,都一定存在著有它想闡述的背後意義在。而這項便是小說家應該要賦予的。(不曉得我這樣說對不對= =)
而得到我們這一小群相當程度認同的,是陳雪對於小說中人物性格的控制。陳雪說,在描寫的過程中,小說中的人物往往會超脫出自己的掌握,也就是說,會失控。
那是一年前的事情了。當時我們正努力地竭盡腦汁地思考創造著文藝之夜的劇本內容。當時的想法是想要取材那時社會上的發燒話題”LP”來做劇情的主要角色。原本是以”LP”為主角的SHOW,就在某一個晚上,編劇組員正在為配角”掃除戰隊”思索口號時,天外飛來一筆,陰錯陽差地這個角色開始在組員腦海中鮮活地奔騰跳躍起來,一個場景接著一個場景,於是,這個劇本便失控了……
當我們在閱讀作品時,不曉得有多少人曾會去懷疑文本內容的真偽。我好像很少有這樣的疑惑過,大概是因為不認識作者吧!況且我自己認為真假問題真的那麼重要?被假的故事感動又如何?畢竟不管是真是假能感動人的,不正式作家那隻出神入化的筆嗎?
並且陳雪也說了,他相信,對小說家而言,作品中的任何人、事、物都是必然存在的那麼裡所當然,也是,如果小說家對自己的創造沒有信心,那又將如何感動人呢?
而提到創造,在於概念方面陳雪也給了一些想法。
她說,你該怎麼寫?該怎麼賞析?這些是可以被教、被傳授以及學習的。但是唯一必須完全看你自己,也沒有任何人有能力可以教你的,那就是……
你要寫些什麼?
這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創作,或許當我們完成作品後有人會覺得你的筆風像某某某有某某某的味道。那又如何?也許真的在不知不覺受了哪個人的影響,但是內容,那是絕對FREE的。台灣有兩千三百萬的人口就會有兩千三百萬種人生的故事,雖然島嶼是那樣的狹小,可也絕不可能會有相同的人生、相同的遭遇,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都不同,想要聽故事?那又沒必去看那麼厚一本的”說不完的故事”,問問同學的生活,那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故事了。
生活及是文學。我想只要細細觀察、體會,生活無處不是文學,無處不是題材。要寫些什麼,自然是完全操之在己的掌握。
何不拿起筆來,或抬頭看看天空浮雲,讓想像盡情馳騁?
標籤:
Note,
Yangmingshan

"To the Reader" ["A quien leyere"], preface to Fervor of Buenos Aires [Fervor de Buenos Aires] (1923)
致偶然讀到這些詩作的人──如果這本詩集裡面還有一句半句好詩,首先懇請讀者原諒我貿然將之竊得。 我們的無知沒有多大分別,你成為這些習作的讀者而我是其作者純屬不期而然的巧合。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