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8日 星期四

[Note]小說的二十種死法

小說的二十種死法

一、 跑錯場
二、 新聞報導
三、 吟詩作對
四、 新聞重寫
五、 自殺
六、 人格分裂
七、 結局逆轉
八、 道理伯
九、 文藝腔
十、 濫情
十一、 大敘述
十二、 囉哩叭嗦
十三、 故做姿態
十四、 只感動一人(即作者本身)
十五、 幼稚
十六、 俗的鄉土小說
十七、 慘的原住民小說
十八、 計中計中計中計
十九、 說很多卻等於沒說
二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附註:我們常會被所謂的標準答案或某一定律牽引著

象徵意義:在書外—言外之意涵

這是我參加的文藝營當中的一個講課主題,《小說的二十種死法》。
大概是講述投稿文學獎時,最容易被刷下來的寫作弊端。我在想,其實不應該是投稿文學獎時應該注意這幾個缺點,而再平常的寫作就應該時時提醒自己。
那麼,關於以上的二十點,我以我些微的記憶大致的來解釋一下。

首先第一點『跑錯場』,這應該是最為愚蠢的錯誤吧,我想。什麼叫跑錯場呢?簡單來說就是徵稿的說明沒看清楚,人家明明徵的是短篇小說,你卻給人家投散文?要散文卻投新詩?再來有些地區的地方性文藝獎的投稿資格是有限定的,譬如苗栗、雲林等地的地方性文學講就規定要為當地居民或在當地工作、就學的人才有資格參與。不要你明明住在台北卻跑去參一腳攪和攪和,小心變成評審們茶餘飯後的八卦話題啊。

第二點,《新聞報導》。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讀起來跟看一篇新聞報導沒什麼兩樣。除非人家要的是報導文學,不然評審怎麼可能會浪費時間看一份新聞報導呢?所以如果你要講述一個故事,可千萬別寫的像在報紙上看到的報導文章啊。

第三點,《吟詩作對》。這類文章我看過,就是一開始會有個開頭詩,要不然就是文章寫到一半突然詩性大發,來個創意之作。不是說你不能寫,只是看起來真是蠢呆了,而且寫出來的通常都寫的很爛。如果你要寫詩就投新詩的稿啊,幹麻在散文或者小說裡還來這麼一下,是想告訴評審說,你看!我雖然投這個但我可是會寫新詩的啊!少蠢了,不要說評審不鳥你,就連我們一般人看起來都覺得糟糕。但是這裡指的應該是說作者自己的創作,如果有必要引用別人的詩句,我想只要不要篇幅太多,都是可以接受的吧。

第四點,《新聞重寫》。這其實另一種的新聞報導,但寫作的方式可能是從當事人的視點來描寫。一樣,這是文學獎的競爭,評審不會花時間在讀一份自己已經知道結果的新聞報導,他可是還有一堆稿件等著要看呢!
不過除去文學獎的領域,其實現今文壇上也看得到許多利用新聞事件做提採所寫的極短篇或短篇小說,但是只要利用得當,絕對也是一篇佳作,譬如伊格言的〈墜落〉就是一篇良好的示範。所以,不是說新聞事件不能拿來當題材,只是說,這是文學獎嘛,評審的時間,這,你懂的!

第五點,《自殺》。就是最後結尾小說人物全給自殺去了,或者不是全部,但是只要最後結尾主角自殺了,那這篇小說毫無疑問的會給刷下來,而且這個題材也老梗了,一點創意也沒有,根本就是對小說人物的結局無法掌握,甚至到了失控的地步,然後不知道怎麼終結,於是讓主角死去,幹麻啊,八點檔啊?評審花時間看你自殺?真是夠了。

第六點,《人格分裂》。老梗了!前幾年這是文壇的潮流,大家都在寫人格分裂,但看久了,也不過就是那樣,除非才華出眾,不然真的要把人格分裂的文章表現的很好,根本就是天方夜譚。再說,評審看了一堆人格分裂的文章,難保評審不會在最後也人格分裂地把你的文章給分裂了。

第七點,《結局逆轉》。還是老梗,而且這是前幾年極短篇小說最常用的寫法,可是,極短篇又不是笑話,結局逆轉的手法經常搞的很像是看四格漫畫,看到最後一格你會會心一懂,但絕對也笑不出來。要搞成這樣,不如去投四格漫畫。我舉個例子來說吧,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悲慘的家庭,爸爸媽媽都得了重病,兒子自己身體也不好。在兒子還小,大約七八歲的那年,父母皆雙雙過世了。葬禮那天,兒子拖著病重的身體,扶著棺木,隨著送葬隊伍一步一步地走向墓園。太陽正炙熱的高掛,兒子的速度漸漸地慢了下來,他不斷地擦著汗,可是越來越虛弱的身體讓的他速度越來越來慢,漸漸的,他脫離了送葬隊伍,他想跟上隊伍,腳步卻怎麼也抬不起來,他那因脫水過度的喉嚨,拚命的喊,也只是嘶啞的氣音。最後,他還是不支倒地了,脫水過度的他,終於,視線越來越模糊……。
小明書桌前抬起來頭,望向窗外,在路邊,他看到一隻乾枯的蝸牛……。
這是怎樣!把我們都當白痴了是吧!一個悲傷情緒的鋪陳到了最後,原來我們大喊可憐的卻是一隻路邊的蝸牛,這樣搞下去,豈不到處都是動物的文章了?這根本就是作者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情緒高漲的結局嘛。

第八點,《道理伯》。這很明顯,就是文章裡面一直在講道理,而且那些道理都是最淺顯易懂的道理,常常會有什麼類似戰爭會破壞家園,勞民傷財,所以是不好的。這種道理誰不知道啊?與其說這些無謂的話,不如去描寫戰爭破壞後的慘況還來的好呢。不要嘗試在文章裡講道理,因為那等於是在跟評審在講道理,想一想那個畫面就知道了。

第九點,《文藝腔》。這也是我最討厭的!看起來的感覺只有噁心。這類的文章都沒什麼內容。

第十點,《濫情》。我覺得這點有點像文藝腔,但其實也是不同的。同樣的,讀完會讓人感覺噁心。

第十一點,《大敘述》。就是花了很大部分的篇幅在描述一個場景,或一個無關緊要的東西。這樣大塊的篇幅,還沒讀完就讓人眼睛昏花了,拜託,照顧一下評審好嗎。

第十二點,《囉哩叭嗦》。這部分跟前面提的道理伯以及大敘述是有相關的,譬如文中可能只是問一個簡單的時間問題,對方回答一些什麼,如果我沒看錯,那麼根據我剛剛觀察我的手錶來看,或許跟我的手機時間有差,又或者跟標準時間有些出入,這些可能的考量請你要有些心理準備。那麼,根據我的手錶顯示,喔!因為我的不是二十四時制的,所以可能跟你習慣有差,我會加上上下午的,請你放心。那麼,回到正題,關於時間,我的手錶的顯示是,當然現在已經跟剛才有差一段時間了,如果你允許我在看一下我的手錶,喔!現在是……。我想你們懂了。

第十三點,《故作姿態》。就是在文章敘述裡,主角的姿態或作者的論點相當的高,這不要說評審了,我們看了也幹聲連連。

第十四點,《只感動一人》。這我想不用多說了吧,這個作者敘述的故事只感動了作者。

第十五點,《幼稚》。在文章裡裝可愛還是裝帥氣什麼的,這不是網路小說,別這麼幼稚。

第十六點,《俗的鄉土小說》。你可以寫鄉土小說,但一般來說的詬病,就是把鄉土小說寫俗了,感覺作者把重點放在對話的俗語上,卻沒有任何的內容。這裡我要推薦一篇,寫的好的鄉土小說,好像是去年的台積電文學獎的吧,一篇叫《神明嘴,喇叭嘴》的文章,記得是建中學生寫的,我覺得這就是一篇不錯的鄉土小說。

第十七點,《慘的原住民小說》。好像只要扯到原住民的小說,那麼結局似乎都不會好到哪去。當然,不是說結局不好的原住民小說不能寫,而是,通篇都在強調原住民的生活很慘的小說,也是一部慘小說。話說的太白,就一點發人深省的味道都沒有了。而只是一篇報導。

第十八點,《計中計中計中計》。簡單來說,就是一部短短的文章了,轉折一大堆。等於是《無間道》裡再插入兩三部《無間道》,如果是偵探小說,那或許是不錯,但轉折實在不宜太多,那麼就算是偵探小說,也會讓人模糊了焦點,而不知道誰到底是誰。

第十九點,《說了很多等於沒說》。這就像《道理伯》加《大敘述》加《囉哩叭嗦》,應該可以很容易想像那樣的畫面才對,也像是一個想要解釋哲學的青年,在外頭兜了一大圈,好像解釋了很多,實際上,一知半解的他什麼也沒說到。這類作品通常都會讓人想問,你到底想告訴我什麼?

第二十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什麼意思呢?很簡單,就是這一篇作品,你看到一半時,就已經有感覺好像在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是文章寫的總有點出入,於是你耐著性子看完,終於,在文章的最後出現了,所以我說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於是,就被刷掉了。這更嚴重了,因為等於《說了很多等於沒說》加上《故作姿態》。看到一半你就知道結局的作品有啥好看的?再加上你以為會有什麼不一樣的結局,於是你努力看完,發現他正和你意的就是那樣的結局。這一句話就可以說完的小說到底價值在哪?我想不用解釋,你也知道它的下場。

以上說的那些,當然不是絕對,只是從文學獎的出發點來看,要知道,評審一個必須負擔多少的稿件,如果不嚴苛一點淘汰掉作品,誰有那個時間可以一篇一篇的慢慢看呢?更別說是有些作品一看到篇名就淘汰了。

當然,因應這些缺點也有改正之道,如伊格言所提出的,關於《道理伯》,除了不說道理,要不然就是要說艱難而深刻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不要說教,不要說那句露餡的話;讓小說自己說話,因為小說說的,總是比一句話多很多、深很多。《結局逆轉》、《只感動一人》要怎麼寫情感呢?要寫的深刻。如李安:『要悶才會騷。』

關於投稿文藝獎,小說家張耀仁也有提出四不一沒有的政策。

一、 不要在前一天投稿
二、 不要字句與行句太擠(擔任地方性評審的多半是老學者了)
三、 不要作戴晨志
四、 不要唱周杰倫
五、 沒有道理


對,文學獎是沒有道理的!所以不要管文學獎了!提筆寫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