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3日 星期六

[To D]法國南方的想念(12/23)


親愛的D:

好像,我跟妳擁有回憶的地方,現在都已經消失了。

前陣子,S才跟我提起,他看到了一位讓他想起之前那位女朋友的女孩,出現在店裡。

他說,當時他愣住了,以為那真的是她。

我聽,當時我也愣住了,因為我也看見了妳。

事實上,那不是妳,就如同S說的,我是在課堂遇見像妳的妳。

那堂課在我們前一節,有另一個班級。

等著他們下課,我便步入教室,找尋我的位置。

就在我搜索的同時,妳的影像就這樣大大方方地立在我的面前。

我想,當時我應該緊盯著她好一會兒了吧。

太不可置信了,沒想到竟然會遇見跟你這麼相像的女孩。

她的眼神,臉旁的小雀斑,身高,甚至是你最引以為傲的雙唇,都是如此的相像。

結果,偷偷的凝視著那女孩,變成了我每週上課前必然下意識的行為。

可卻也沒有因此,而讓我全勤。

這意味著什麼呢?



有的時候,我真的好想再聽聽妳的聲音。

2006年11月12日 星期日

[To D]茫然(11/12)





親愛的D:

我又到了那氣氛相似的店裡看書。
那總會讓我想起我們一起唸書的時光,我記得我總念著歷史,而你永遠都在是在算著數學。
從某個角度來看,我們之間的角色關係竟然是這麼樣的巧妙。
我想起我們第一次在那個地方相遇的情景。
那時你剛上完速讀課,忘了是什麼原因,你到那個地方去找我,我記得我正準備著樂理和音樂史。
妳那時的穿著,是我口中說的那種耀眼光芒。
而到了現在,每當我看到那種裝扮,總不自禁多看兩眼。

我越來越受不了那種無知又幼稚的問題了。
妳知道嗎,我總想這麼反問「為什麼你不思考?」
他們總是自大而不寬容的看待那些美好的事物,從不去想,就直覺性的作了批評。
我很想原諒他們,因為他們過去未曾,那應是純潔的無知。

我最近開始思考一些問題,那些受了刺激之後的迴盪。
C曾在我一年級時,問過我「你有才華嗎?」這個問題當場就讓我閉了嘴。
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
才華是什麼?寫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深到底之後,我究竟還有沒有深度?時間不斷的飛奔,黑色的焦慮我是一杯又一杯的喝了下去。
可我還是茫然。

茫然,一如面對她。
那對我而言,尚未失去童貞的她。

2006年11月2日 星期四

[To D]發想(11/2)


親愛的D

已經很久沒有熬夜到這麼晚了,之前為了趕那一篇作品,經常熬夜寫稿,一直到窗外的天空泛白才去睡覺(啊,那時桌子還擺在窗前)。可最後卻沒有完成。別瞪,我曉得妳想說什麼,但我想妳也曉得我為什麼沒完成。
好像有很長一段時間沒這麼跟妳說話了,我知道,妳過的很好。我呢?嗯,我還活著。
不知道妳還記不記得那天,三月六日發生的事情,可能不記得了吧,但妳不知道的是,它催生了我大學後第一首詩的誕生。我還記得那個下著大雨的夜晚、記得那在妳家附近的小公園閱讀著簡訊的空間、我還記得妳喝的啤酒牌子、記得妳那因酒精而泛紅的臉龐,記得妳那晚的耳飾、記得高架橋旁那一望只見得黑的稻田、記得家裡鬧轟轟……而妳那尷尬的微笑,成了我有記憶以來最弔詭也最恐怖的畫面。

而這些,妳都不知道。

不過,也都過去了,對吧。

我想我熬夜的事情被妳知道,妳應該會狠狠的罵我一頓吧。放心,我自己的身體,我自個兒清楚,不該吃不該喝的東西我一樣也沒碰,牛奶依舊是常喝的,請妳放心。反倒是妳,頭還會不時的疼嗎?月經來時,還是會痛的讓妳無法冷靜嗎?妳手腳容易冰冷,雖說是南台灣,但還是得多注意保暖些。那些事情,還是讓妳絕望的想自殺?妳身邊的人,會阻止妳吧?

很遺憾,這些關心,妳也不會知道了。

大三之後,事情變的多而雜,永遠看不完的書,永遠處理不完的事,還加了對於未來的規劃、朋友的離別。就連死亡都來參上一腳。

這時候我總想起妳那個週末發生的事。

事情很多,但視線眼光也只有一個。

當我看著她時,她似乎永遠都不知道我正在看著她,即使她正好看著我。

我已經沒辦法再像以前那樣跟妳好好討論這些事情了。妳曾經跟我這麼說過,最上層的人,是寂寞的。沒有人懂他們的心情,因為他們小心翼翼,深思熟慮,而最後揭露,底下的人卻完全不敢置信。

妳是懂我的,我這輩子最不喜歡盲目的跟著大眾遊走。可當自己喜歡的卻是大眾追隨的事物時,我的矛盾與掙扎……

這些,妳都懂。

而現在,我做的依舊是三年前曾做過的事。

幫著那個人,奪取我的目光。我多麼希望他可以趕快把那目光奪走,我便得以安祥。妳常聽我說這麼一句話,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而不同於妳的那一次,我這次彷彿要同時遇上兩個人,而其中一個卻又是那樣的討人喜歡。怎麼忍心剝奪一個討人喜歡的人的希望?並且對方也累了,需要休息。

好像是目前最大的徬徨啊……

可是有什麼樣的挫折是你沒走過來的?兩年前的重考的日子,那發生的種種,你不也熬過來了?

可是我好希望妳還在我身邊………

2006年6月8日 星期四

[Note]小說的二十種死法

小說的二十種死法

一、 跑錯場
二、 新聞報導
三、 吟詩作對
四、 新聞重寫
五、 自殺
六、 人格分裂
七、 結局逆轉
八、 道理伯
九、 文藝腔
十、 濫情
十一、 大敘述
十二、 囉哩叭嗦
十三、 故做姿態
十四、 只感動一人(即作者本身)
十五、 幼稚
十六、 俗的鄉土小說
十七、 慘的原住民小說
十八、 計中計中計中計
十九、 說很多卻等於沒說
二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附註:我們常會被所謂的標準答案或某一定律牽引著

象徵意義:在書外—言外之意涵

這是我參加的文藝營當中的一個講課主題,《小說的二十種死法》。
大概是講述投稿文學獎時,最容易被刷下來的寫作弊端。我在想,其實不應該是投稿文學獎時應該注意這幾個缺點,而再平常的寫作就應該時時提醒自己。
那麼,關於以上的二十點,我以我些微的記憶大致的來解釋一下。

首先第一點『跑錯場』,這應該是最為愚蠢的錯誤吧,我想。什麼叫跑錯場呢?簡單來說就是徵稿的說明沒看清楚,人家明明徵的是短篇小說,你卻給人家投散文?要散文卻投新詩?再來有些地區的地方性文藝獎的投稿資格是有限定的,譬如苗栗、雲林等地的地方性文學講就規定要為當地居民或在當地工作、就學的人才有資格參與。不要你明明住在台北卻跑去參一腳攪和攪和,小心變成評審們茶餘飯後的八卦話題啊。

第二點,《新聞報導》。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讀起來跟看一篇新聞報導沒什麼兩樣。除非人家要的是報導文學,不然評審怎麼可能會浪費時間看一份新聞報導呢?所以如果你要講述一個故事,可千萬別寫的像在報紙上看到的報導文章啊。

第三點,《吟詩作對》。這類文章我看過,就是一開始會有個開頭詩,要不然就是文章寫到一半突然詩性大發,來個創意之作。不是說你不能寫,只是看起來真是蠢呆了,而且寫出來的通常都寫的很爛。如果你要寫詩就投新詩的稿啊,幹麻在散文或者小說裡還來這麼一下,是想告訴評審說,你看!我雖然投這個但我可是會寫新詩的啊!少蠢了,不要說評審不鳥你,就連我們一般人看起來都覺得糟糕。但是這裡指的應該是說作者自己的創作,如果有必要引用別人的詩句,我想只要不要篇幅太多,都是可以接受的吧。

第四點,《新聞重寫》。這其實另一種的新聞報導,但寫作的方式可能是從當事人的視點來描寫。一樣,這是文學獎的競爭,評審不會花時間在讀一份自己已經知道結果的新聞報導,他可是還有一堆稿件等著要看呢!
不過除去文學獎的領域,其實現今文壇上也看得到許多利用新聞事件做提採所寫的極短篇或短篇小說,但是只要利用得當,絕對也是一篇佳作,譬如伊格言的〈墜落〉就是一篇良好的示範。所以,不是說新聞事件不能拿來當題材,只是說,這是文學獎嘛,評審的時間,這,你懂的!

第五點,《自殺》。就是最後結尾小說人物全給自殺去了,或者不是全部,但是只要最後結尾主角自殺了,那這篇小說毫無疑問的會給刷下來,而且這個題材也老梗了,一點創意也沒有,根本就是對小說人物的結局無法掌握,甚至到了失控的地步,然後不知道怎麼終結,於是讓主角死去,幹麻啊,八點檔啊?評審花時間看你自殺?真是夠了。

第六點,《人格分裂》。老梗了!前幾年這是文壇的潮流,大家都在寫人格分裂,但看久了,也不過就是那樣,除非才華出眾,不然真的要把人格分裂的文章表現的很好,根本就是天方夜譚。再說,評審看了一堆人格分裂的文章,難保評審不會在最後也人格分裂地把你的文章給分裂了。

第七點,《結局逆轉》。還是老梗,而且這是前幾年極短篇小說最常用的寫法,可是,極短篇又不是笑話,結局逆轉的手法經常搞的很像是看四格漫畫,看到最後一格你會會心一懂,但絕對也笑不出來。要搞成這樣,不如去投四格漫畫。我舉個例子來說吧,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悲慘的家庭,爸爸媽媽都得了重病,兒子自己身體也不好。在兒子還小,大約七八歲的那年,父母皆雙雙過世了。葬禮那天,兒子拖著病重的身體,扶著棺木,隨著送葬隊伍一步一步地走向墓園。太陽正炙熱的高掛,兒子的速度漸漸地慢了下來,他不斷地擦著汗,可是越來越虛弱的身體讓的他速度越來越來慢,漸漸的,他脫離了送葬隊伍,他想跟上隊伍,腳步卻怎麼也抬不起來,他那因脫水過度的喉嚨,拚命的喊,也只是嘶啞的氣音。最後,他還是不支倒地了,脫水過度的他,終於,視線越來越模糊……。
小明書桌前抬起來頭,望向窗外,在路邊,他看到一隻乾枯的蝸牛……。
這是怎樣!把我們都當白痴了是吧!一個悲傷情緒的鋪陳到了最後,原來我們大喊可憐的卻是一隻路邊的蝸牛,這樣搞下去,豈不到處都是動物的文章了?這根本就是作者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情緒高漲的結局嘛。

第八點,《道理伯》。這很明顯,就是文章裡面一直在講道理,而且那些道理都是最淺顯易懂的道理,常常會有什麼類似戰爭會破壞家園,勞民傷財,所以是不好的。這種道理誰不知道啊?與其說這些無謂的話,不如去描寫戰爭破壞後的慘況還來的好呢。不要嘗試在文章裡講道理,因為那等於是在跟評審在講道理,想一想那個畫面就知道了。

第九點,《文藝腔》。這也是我最討厭的!看起來的感覺只有噁心。這類的文章都沒什麼內容。

第十點,《濫情》。我覺得這點有點像文藝腔,但其實也是不同的。同樣的,讀完會讓人感覺噁心。

第十一點,《大敘述》。就是花了很大部分的篇幅在描述一個場景,或一個無關緊要的東西。這樣大塊的篇幅,還沒讀完就讓人眼睛昏花了,拜託,照顧一下評審好嗎。

第十二點,《囉哩叭嗦》。這部分跟前面提的道理伯以及大敘述是有相關的,譬如文中可能只是問一個簡單的時間問題,對方回答一些什麼,如果我沒看錯,那麼根據我剛剛觀察我的手錶來看,或許跟我的手機時間有差,又或者跟標準時間有些出入,這些可能的考量請你要有些心理準備。那麼,根據我的手錶顯示,喔!因為我的不是二十四時制的,所以可能跟你習慣有差,我會加上上下午的,請你放心。那麼,回到正題,關於時間,我的手錶的顯示是,當然現在已經跟剛才有差一段時間了,如果你允許我在看一下我的手錶,喔!現在是……。我想你們懂了。

第十三點,《故作姿態》。就是在文章敘述裡,主角的姿態或作者的論點相當的高,這不要說評審了,我們看了也幹聲連連。

第十四點,《只感動一人》。這我想不用多說了吧,這個作者敘述的故事只感動了作者。

第十五點,《幼稚》。在文章裡裝可愛還是裝帥氣什麼的,這不是網路小說,別這麼幼稚。

第十六點,《俗的鄉土小說》。你可以寫鄉土小說,但一般來說的詬病,就是把鄉土小說寫俗了,感覺作者把重點放在對話的俗語上,卻沒有任何的內容。這裡我要推薦一篇,寫的好的鄉土小說,好像是去年的台積電文學獎的吧,一篇叫《神明嘴,喇叭嘴》的文章,記得是建中學生寫的,我覺得這就是一篇不錯的鄉土小說。

第十七點,《慘的原住民小說》。好像只要扯到原住民的小說,那麼結局似乎都不會好到哪去。當然,不是說結局不好的原住民小說不能寫,而是,通篇都在強調原住民的生活很慘的小說,也是一部慘小說。話說的太白,就一點發人深省的味道都沒有了。而只是一篇報導。

第十八點,《計中計中計中計》。簡單來說,就是一部短短的文章了,轉折一大堆。等於是《無間道》裡再插入兩三部《無間道》,如果是偵探小說,那或許是不錯,但轉折實在不宜太多,那麼就算是偵探小說,也會讓人模糊了焦點,而不知道誰到底是誰。

第十九點,《說了很多等於沒說》。這就像《道理伯》加《大敘述》加《囉哩叭嗦》,應該可以很容易想像那樣的畫面才對,也像是一個想要解釋哲學的青年,在外頭兜了一大圈,好像解釋了很多,實際上,一知半解的他什麼也沒說到。這類作品通常都會讓人想問,你到底想告訴我什麼?

第二十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什麼意思呢?很簡單,就是這一篇作品,你看到一半時,就已經有感覺好像在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是文章寫的總有點出入,於是你耐著性子看完,終於,在文章的最後出現了,所以我說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於是,就被刷掉了。這更嚴重了,因為等於《說了很多等於沒說》加上《故作姿態》。看到一半你就知道結局的作品有啥好看的?再加上你以為會有什麼不一樣的結局,於是你努力看完,發現他正和你意的就是那樣的結局。這一句話就可以說完的小說到底價值在哪?我想不用解釋,你也知道它的下場。

以上說的那些,當然不是絕對,只是從文學獎的出發點來看,要知道,評審一個必須負擔多少的稿件,如果不嚴苛一點淘汰掉作品,誰有那個時間可以一篇一篇的慢慢看呢?更別說是有些作品一看到篇名就淘汰了。

當然,因應這些缺點也有改正之道,如伊格言所提出的,關於《道理伯》,除了不說道理,要不然就是要說艱難而深刻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不要說教,不要說那句露餡的話;讓小說自己說話,因為小說說的,總是比一句話多很多、深很多。《結局逆轉》、《只感動一人》要怎麼寫情感呢?要寫的深刻。如李安:『要悶才會騷。』

關於投稿文藝獎,小說家張耀仁也有提出四不一沒有的政策。

一、 不要在前一天投稿
二、 不要字句與行句太擠(擔任地方性評審的多半是老學者了)
三、 不要作戴晨志
四、 不要唱周杰倫
五、 沒有道理


對,文學獎是沒有道理的!所以不要管文學獎了!提筆寫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