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寫有關音樂的東西了。這兩個影片是日本音樂比賽的賽前觀摩會,據說是前年冠軍,第一部某個音樂劇的樣子,曲名叫《Tomorrow》,電影《電子情書》中也有出現這麼一首曲子,是一個小女孩唱的。
但是第二首我就沒什麼印象了。
編制很大,我記得我參加過編制這麼大的樂團,也只有02年暑假中的清華管樂營了,編制大概有一百人吧。很不簡單的是,儘管編制是這樣的龐大,但是這群國中生的音樂卻相當乾淨,而且孩子們也都很有敬業精神。
我是很被他們的音樂給感動的,以前只能說,有過這類經驗的人大概才懂我在說什麼,但是現在因為《交響情人夢》的關係,我想應該增加了不少人懂吧。
想起了第一次坐在舞台上,第一次到外面的世界參加樂團,第一次孤身闖進並見識到了當年台灣的長號菁英群,第一次在舞台耍寶表演……。
那年校音,我們演奏超級瑪莉的遊戲配樂集,大概是C段,銅管全體休息,我們不甘寂寞,討論之後,Trp在C段負責吹泡泡,Trb以降的我們則扭動身體,可以說看起來非常愚蠢,途中我不小心瞥了一下Trp們,他們吹泡泡的嘴臉差點讓我笑出來,觀眾席聽得到陣陣的騷動聲。
我不知道效果怎麼樣,但是我們都玩的很愉快。
後來的某一屆,前面的木管部,在一首《江河奔流》中也做了一些表演;又某一年,我們全體包括老師在既芭樂又具有紀念意義的《新世紀》(音譯:山丘裡啦)最後,跳起來高舉樂器面對觀眾。
有什麼意義嗎?我說不上來,但就是很棒。
其中某一年,一位木管部的同仁,是整個樂團裡的鷹派代表,當他們那年決定要做些動作時,他極力反對,說這些太愚蠢,但最後因為因為想玩的人多,他也只好一臉大便地跟著大家做了。
他好像也是搞創意的,但不曉得為什麼在這個地方竟然這麼沒有創意。
不曉得是否雲林的環境讓他的個性也封閉了起來,說真的,很多東西,在台北街頭或許見怪不怪,但是在雲林卻是奇怪無比。一個地方的文化是否活耀,社會是否有生氣,其實跟年青人一群有著不小的關係,台北街頭,你可以看到年輕人的街頭文化,練舞的也好,蹲坐在地上一大群的人連線玩PSP也罷,好像有什麼樣的狀況都是沒有理由,而自然如此的。
但是如果今天你到雲林街頭,練舞?曾經有,不過被那塊騎樓空間的擁有企業給警告不得使用。一群年輕人在路邊聚在一起?馬上就會有怪異的眼光盯著。我們學妹有一次為了練上台的勇氣,跟好朋友一起到地下道演奏樂器,卻被路人嫌吵?橘子節還是柳丁節的慶典,相關單位非常用心地效法歐洲的水果慶典,策劃了一場用柳丁還是橘子的互擲大戰,玩的人很開心,但事後卻有龐大的耳語說太浪費了。
我最愛的鄉土,你怎麼…像早年的美國西部一樣?
我說…
怎麼扯到這來?不是要說音樂嗎?
言歸正傳,影片中的指揮老師看起來很兇的樣子,不過整體呈現卻是非常的活潑。老師看起來會打人,日本現在還有體罰教育,但不論如何,紀律嚴明,絕對是一個樂團要好的必要因素。
曾經培養自己的樂團,那個我待了三年的地方,說真的,紀律是…不,應該這麼說,根本沒有紀律可言。稍微嚴格一點,就有一大堆人退社,大家都想輕鬆過日子,團練時的態度也令人無法恭維,也越來越沒辦法跟現在的學弟妹談音樂了。
學校的教育也是一個問題,當年鼎盛而實力巔峰時,校外的殊榮頻頻,校長也很支持。接著換了校長,學校的教育方針大煞車,出現了只重成績其餘免談的填充教育,學校老師們紛紛告誡同學不能參加管樂社,因為會拖累成績,這種狗屁話真虧一個老師講的出來,儘管我們仍然抱回殊榮,學校卻依然故我。頻頻在校友團的演出的場合上台致詞,平時我們苦練卻只給予一丁點的方便,大概是因為我們這些年輕的校友沒有捐錢吧。
大環境的影響是持續的,儘管有心人的刻苦經營,但是再怎麼樣,畢竟也只能有三年,漸漸的,大家對於音樂開始不在熱衷,偶爾有值得栽培的學弟妹,但我所能給的時間卻已太少,學弟妹的想法與企圖開始讓我無法認同,有些已畢業的學弟妹回到社團網站告誡大家一定要守住我們的優良傳統,年年第一!所以比賽一定要拿到第一!
我不禁想,在比賽中拿到第一之前,是不是應該先讓他們體認到,音樂這件事情呢?他們真的喜歡音樂嗎?真的懂音樂嗎?真的了解自己的音樂嗎?我們最重要的傳統,不是「傳承」嗎?我每年回社團,不都這麼提醒嗎?怎麼變成了「拿第一」呢?如果只有這個傳統,那說真的,不要也罷。。
況且去年的校音期間,我就已經聽到有某間年輕學校,正持續努力追趕著。當年他們新起,自然不是我們的對手,但就在我聽到他們的狀況時,心裡其實很擔心,他們要趕上我們,只是遲早的問題,但讓自己的學弟妹栽倒,對他們也不是不無幫助,如果他們有去思考的話…
去年的音樂比賽,那間學校拿了地區第一,我們所謂傲人的傳統已然破滅,學弟妹們怎麼想呢?老師又是怎麼想呢?
只要他們想要學,我隨時都願意把我所會的全部教給他們,但是關於「態度」,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教…
影片中演奏音樂的孩子們,你看看,他們有多享受…
音樂不就是這麼一件快樂的事情嗎?
這是國外的街頭藝人表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