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 01:06 逝去的微笑
早上打開電腦,印入眼簾的便是"裹著棉被,上陽明山賞雪去!"
陽明山下雪了?感覺著溫度確實是比昨晚寒冷許多,但跟跨年的溫度比起來還是差了一截
大概是更高一點的地方有下雪吧?--我這樣想著
頂著寒風,到大忠的7-11買了中餐,眼裡看到的盡是異性,男人都到哪去了啊?
把堆積在衣籃的衣服丟進洗衣機裡,泡杯咖啡,繼續讀著"我們"
又是一個有關死亡的故事:
D君說他高三那年交了個女友,非常甜美.後來那女孩再他入伍當兵時,
被她同班一個傾慕的男孩,假借討論功課,在她家臥室,求歡未遂,憤而強暴殺害,
屍體且大卸好幾塊,分裝在幾只不同的黑色垃圾袋中.他那天晚上在金門營區餐廳
看電視新聞時,看到sng鏡頭拍著警方提著那些黑色垃圾袋的畫面,當場崩潰......
我以為那是一個"看守死亡"的故事,像阿莫多瓦的那些華麗又陰慘的故事,
曠日費時,無有完美結局的守候.但D說那是一個"不在場"的故事:
部對長官怕他出事,把他關在暗不見光.沒有任何尖銳物件或繩索的碉堡地穴裡
一個多月,派一個哨兵看守.每天送進三餐和高粱酒.他到一年後才回到台灣,
那個女孩非常不真實地從人世裡完完全全地消失了......
我的一位同學最近也接觸了死亡,是她的奶奶.
每次,我都會想起我那已過世的姑姑,
很奇怪,我一點也沒有她已經離開了這世上的悲痛感,
不是我不喜歡我姑姑,而是不曉得為什麼,對我而言等同我童年回憶的姑姑
在逝去後,並沒有那種把我過往回憶連根拔起而突然感覺失重般
腦子像是少了什麼東西那樣的失落
還記得那一年我總是懷疑著自己沒落淚的理由,
總是多了一堆對死亡的疑問與困惑
而在一年之後,清明掃墓的那個時間,我們家人一起前去放置姑姑骨灰的纳骨塔祭拜
,臨行前爺爺特地交代我,記得跟姑姑說奶奶的身體不便到處行走,所以就不方便去了.
車子往後龍的山區方向開,一路上,除了零星的人家跟一兩輛錯身而過的車子以外,
隨處可見皆是樹林,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寧靜,
再經過一段迂迴的山路後,轉個灣,衝入眼簾的便是滿溢的人潮以及聳立再山坡的寺廟.
人潮之多讓我有點調適不過來,法會的過程我不懂,只知道等著母親將線香交給我時,
要記得對姑姑說爺爺交代的話.
來到正廳,一大尊的佛像旁規則堆疊著櫃子,那是擺放骨灰罈的地方,
一柱一柱的櫃子,像極了從地面衝出破空的鐘乳石,
我問了我姑姑的位置,那是某一柱的最上層
我拈著香仰望著姑姑安眠的地方,默默地在心中把爺爺交代的話
念給姑姑聽,
有那麼一瞬間,我突然覺得那一格格的櫃子像極了公寓,而姑姑的房間則是最頂樓的那間
風景應該不錯吧?我想...有這麼多的鄰居作伴,姑姑應該不寂寞吧
上完香後我隨著我母親到廟前的棚子等待,我父親跟我叔叔則要繼續一些程序
後來我父親跟我叔叔笑著回來,說是我父親弄顛倒一些程序,被我姑姑笑
(因為是笑杯),我母親還跟我說現在你姑姑正在桌子那邊用著我們帶去的菜餚,
我望著桌子的那一頭,想像著姑姑用餐的模樣......
我突然明瞭了一切!
原來姑姑根本沒有消失,她一直都在那裡,一直都在那裡過著她的生活
一直在那裡存在著,只是平常見不到她的軀體罷了.
當下,隱約中,我似乎看到姑姑撇頭對著我笑了.
2005年2月21日 星期一
[Diary]21/02/05
標籤:
Diary

"To the Reader" ["A quien leyere"], preface to Fervor of Buenos Aires [Fervor de Buenos Aires] (1923)
致偶然讀到這些詩作的人──如果這本詩集裡面還有一句半句好詩,首先懇請讀者原諒我貿然將之竊得。 我們的無知沒有多大分別,你成為這些習作的讀者而我是其作者純屬不期而然的巧合。
2005年2月20日 星期日
[Diary]20/02/05
AM 01:07 課堂中的偶想
最近無名常常維修還真是讓人覺得很多的不便
早上十一點,這學期第一堂的戲劇概論.老師一開始就提了他對我們期末考的感想
他說他把班上同學分成三大類:
第一,寫作時能確切掌握答題內容,不僅講義內容抄寫的完整甚至還能旁徵博引.正確無誤
這種學生~可敬可愛也可怕.
第二,長篇大論,這類學生應該是平常是有聽可是卻從不溫習,然後考試前猛背講義結果考題
出來印象零零星星,於是發揮自身的創作專長填補字數,
第三,無論考題如何一概只準備兩種答案,以不變應萬變!
有趣的分析,但我屬於哪一種呢?我也不曉得,或許這樣才糟吧?
今天上到了一個有趣的東西....
在依賴時代的血脈,過分壟斷堅持,與其說是作家的有心安排,不如說是新題材不適應舊規範
,以致觀眾把單一(個別)當成一般普遍現象來防備.
然後前天晚上吃飯正好看到...
躁鬱症的女子,欲跳樓自殺,獲救
我想起醫界風雲這幾集探討的內容,精神病患的相關問題
劇情中有一段曾患躁鬱症的病人持水果刀進入小學中隨意砍殺小朋友的part
而新聞媒體卻將躁鬱症四個大字標的特別清楚,當這新聞撥出時造成了精神病院裡頭出現了小小的陰影
有一位記者堅持報社不應將犯人曾患躁鬱症的情況報出,因為這絕對影響大眾對精神病患又更進一步的誤解及偏見
每次一有精神病患跳樓獲救,就會有一小撮人大談,那群人應該不要被放出來,這樣浪費國家社會資源,
可是想想,所有自殺案例中,精神病患佔的比例到底有多少?
AM 01:39 ‧‧‧‧‧‧
昨天下午去了趟書展,結果是大失血啊><
總共買了八本書三本雜誌,真不知道往後的日子怎麼過= =
晚上的天氣真是超冷的,又下著討人厭的毛毛細雨,再加上山上偶發的狂風.
真不是人過的!
回到宿舍,看到朋友正談到自己接觸死亡的經驗...我想起了我姑姑...
最近一堆事煩心,學校的,家裡的,學弟妹的,弄得我超煩的...
到底應該說她們太衰?還是我帶屎呢?
唉,管他的!事情總會有個方法解決的!
絕對比普通人低吧!但又為什麼有人會認為從精神病院出來或者曾罹患精神病的人都是自殺.情緒不穩定.社會的不定時炸彈?
相較之下,不是我們這一般普通人更加危險嘛?
這個社會充斥著偏見,媒體的誤導,人性的自大......該被關起來的,到底又該是誰呢?
最近無名常常維修還真是讓人覺得很多的不便
早上十一點,這學期第一堂的戲劇概論.老師一開始就提了他對我們期末考的感想
他說他把班上同學分成三大類:
第一,寫作時能確切掌握答題內容,不僅講義內容抄寫的完整甚至還能旁徵博引.正確無誤
這種學生~可敬可愛也可怕.
第二,長篇大論,這類學生應該是平常是有聽可是卻從不溫習,然後考試前猛背講義結果考題
出來印象零零星星,於是發揮自身的創作專長填補字數,
第三,無論考題如何一概只準備兩種答案,以不變應萬變!
有趣的分析,但我屬於哪一種呢?我也不曉得,或許這樣才糟吧?
今天上到了一個有趣的東西....
在依賴時代的血脈,過分壟斷堅持,與其說是作家的有心安排,不如說是新題材不適應舊規範
,以致觀眾把單一(個別)當成一般普遍現象來防備.
然後前天晚上吃飯正好看到...
躁鬱症的女子,欲跳樓自殺,獲救
我想起醫界風雲這幾集探討的內容,精神病患的相關問題
劇情中有一段曾患躁鬱症的病人持水果刀進入小學中隨意砍殺小朋友的part
而新聞媒體卻將躁鬱症四個大字標的特別清楚,當這新聞撥出時造成了精神病院裡頭出現了小小的陰影
有一位記者堅持報社不應將犯人曾患躁鬱症的情況報出,因為這絕對影響大眾對精神病患又更進一步的誤解及偏見
每次一有精神病患跳樓獲救,就會有一小撮人大談,那群人應該不要被放出來,這樣浪費國家社會資源,
可是想想,所有自殺案例中,精神病患佔的比例到底有多少?
AM 01:39 ‧‧‧‧‧‧
昨天下午去了趟書展,結果是大失血啊><
總共買了八本書三本雜誌,真不知道往後的日子怎麼過= =
晚上的天氣真是超冷的,又下著討人厭的毛毛細雨,再加上山上偶發的狂風.
真不是人過的!
回到宿舍,看到朋友正談到自己接觸死亡的經驗...我想起了我姑姑...
最近一堆事煩心,學校的,家裡的,學弟妹的,弄得我超煩的...
到底應該說她們太衰?還是我帶屎呢?
唉,管他的!事情總會有個方法解決的!
絕對比普通人低吧!但又為什麼有人會認為從精神病院出來或者曾罹患精神病的人都是自殺.情緒不穩定.社會的不定時炸彈?
相較之下,不是我們這一般普通人更加危險嘛?
這個社會充斥著偏見,媒體的誤導,人性的自大......該被關起來的,到底又該是誰呢?
標籤:
Diary

"To the Reader" ["A quien leyere"], preface to Fervor of Buenos Aires [Fervor de Buenos Aires] (1923)
致偶然讀到這些詩作的人──如果這本詩集裡面還有一句半句好詩,首先懇請讀者原諒我貿然將之竊得。 我們的無知沒有多大分別,你成為這些習作的讀者而我是其作者純屬不期而然的巧合。
2005年2月19日 星期六
[Dairy] 19/02/05
AM 01:05 迷糊的腦袋
從M家到L館的距離說遠不遠,說近不近。
但今天路途中突然想到,我在這段路程中到底都在想些什麼?
每每在最後那仇人坡前驚覺自己竞以來到這裡卻無法想起剛才的一大段路中腦子都在作何思考?
是訝異自己記憶的殘弱,也是對那光陰的逝去有如白駒過隙般感嘆?
遠遠望著自己房間,大燈熄滅,明天是十一點的課,有人已經睡了?
陽明山的天氣真像戀愛女子的心情,難以預測卻也矛盾不明。
可以讓人在冬天曬傷也可以讓兩天溫差達到十度之多讓人冷的直發抖。
大前天是D的生日,我還是照例傳了一封簡訊。
短短的四個字,似乎已經成了習慣?
真是混亂‧‧‧‧‧‧我到底在寫些什麼東西啊!
大概是我真的想睡了吧 。才會這樣東一句西一句。
嚴老大說文字是我們以後所要使用的工具,也許我們將以用來MAKE LIFE。
這讓我想起了這期INK專欄 〈經濟學的故事 主題:思考的藝術 〉中的篇章
其中有一段這麼說著:
藉著一些生動的例子,他指出人們常犯的毛病。首先,某一篇談文化的文章裡提到:「如果這種科學姿勢並不能由內在於精神病學的論述之內而加以學到解釋,那樣這種姿勢的發展就一定學著其他一些外在於論述之外的條件而加以生產出來,構成出來」
對於讀者而言,這真是很吃力的一句話。
李天命以此為例,認為「迷糊的語言並不反應高深的思想,迷糊的語言只反應迷糊的腦袋而已。」
文字的使用基本上就是一種邏輯的思考辨正,
使用中文的人有中文的邏輯思考模式,使用英文的也有英文的邏輯思考模式
日文也是,俄文,土耳其文,西班牙文,法文皆是如此,這是一種文化差異
但不管怎麼樣,文字的使用都應該是為了清晰的表達一件事。
太多贅字,只會造成混亂不清晰以及一而在再而三的煩躁感罷了
煩躁,讓人昏昏欲睡‧‧‧
從M家到L館的距離說遠不遠,說近不近。
但今天路途中突然想到,我在這段路程中到底都在想些什麼?
每每在最後那仇人坡前驚覺自己竞以來到這裡卻無法想起剛才的一大段路中腦子都在作何思考?
是訝異自己記憶的殘弱,也是對那光陰的逝去有如白駒過隙般感嘆?
遠遠望著自己房間,大燈熄滅,明天是十一點的課,有人已經睡了?
陽明山的天氣真像戀愛女子的心情,難以預測卻也矛盾不明。
可以讓人在冬天曬傷也可以讓兩天溫差達到十度之多讓人冷的直發抖。
大前天是D的生日,我還是照例傳了一封簡訊。
短短的四個字,似乎已經成了習慣?
真是混亂‧‧‧‧‧‧我到底在寫些什麼東西啊!
大概是我真的想睡了吧 。才會這樣東一句西一句。
嚴老大說文字是我們以後所要使用的工具,也許我們將以用來MAKE LIFE。
這讓我想起了這期INK專欄 〈經濟學的故事 主題:思考的藝術 〉中的篇章
其中有一段這麼說著:
藉著一些生動的例子,他指出人們常犯的毛病。首先,某一篇談文化的文章裡提到:「如果這種科學姿勢並不能由內在於精神病學的論述之內而加以學到解釋,那樣這種姿勢的發展就一定學著其他一些外在於論述之外的條件而加以生產出來,構成出來」
對於讀者而言,這真是很吃力的一句話。
李天命以此為例,認為「迷糊的語言並不反應高深的思想,迷糊的語言只反應迷糊的腦袋而已。」
文字的使用基本上就是一種邏輯的思考辨正,
使用中文的人有中文的邏輯思考模式,使用英文的也有英文的邏輯思考模式
日文也是,俄文,土耳其文,西班牙文,法文皆是如此,這是一種文化差異
但不管怎麼樣,文字的使用都應該是為了清晰的表達一件事。
太多贅字,只會造成混亂不清晰以及一而在再而三的煩躁感罷了
煩躁,讓人昏昏欲睡‧‧‧
標籤:
Diary

"To the Reader" ["A quien leyere"], preface to Fervor of Buenos Aires [Fervor de Buenos Aires] (1923)
致偶然讀到這些詩作的人──如果這本詩集裡面還有一句半句好詩,首先懇請讀者原諒我貿然將之竊得。 我們的無知沒有多大分別,你成為這些習作的讀者而我是其作者純屬不期而然的巧合。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