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一切都是很巧合的。那晚在花蓮,我們逡巡大街小巷,為了尋找一家二手書店。在我們討論完一間位於二樓頗吸引人目光的沙龍之後,目光都同時被在隔壁的舊書店捕了過去。那是一間由原本花連印刷商業同業公會改建而成的小二手書店也是楊牧的舊家,名稱是「舊書鋪子」(註一)。理所當然地,書店外張貼著許許多多的藝文海報,而門口左手邊的第一張,就是今年「第一屆東岸學生戲劇節」的活動海報。大部分的場次都已經錯過了時間,但我注意到最後一場的演出,是在隔日傍晚的美崙校區。很自然地,我毫不猶豫就要求要在花蓮渡假的行程中硬擠進這個節目。
那是稻草人劇團,演出《淡水小鎮》。這是一部經典名劇,但我在看到劇開演,那位舞台總監開始向觀眾說明這齣劇的時候,才恍然想起,這是懷爾德的《Our Town》啊!
既然知道了是這齣戲,我注意的便是導演如何詮釋。這齣戲的佈景如果照懷爾德的意思,僅僅只需一些必要的東西存在即可,也就是說,這齣戲有很多部分是相當詩意的。
但或許基於某些,譬如觀眾理解能力問題的考量或者演員表演的肢體能力,小道具仍然是存在在舞台上。最後一幕極重要的墓園,可以看出導演將已去世的人物,換上較為樸素的服裝,刷白的臉是將妝全部洗淨。但讓我無法理解的是,為何其中一位已去世的人物,雖洗淨了妝容,卻保持著在世時那樣較為鮮豔的服裝?我也思考或許導演僅是將人物的妝容洗淨來代表已去世,但男主角(陳少威)的母親(陳太太),她在世時的服裝,色彩上是比較鮮艷,剪裁上也較為合身,但已過世的服裝顏色轉為柔合的粉色,剪裁上也變得寬鬆。這一部分的不統一讓我對於導演的想法相當困惑。
佔戲份最重的艾茉莉是由台文系一年級的茹婷來飾演。從最第一幕到第二幕,可以觀察到她讓艾茉莉的角色呈現一個有著浪漫想法的純樸女孩,她愛她的家人朋友、她出生長大的小鎮。她喜歡在美麗的月色下,待在籬笆內的庭園,靜靜地欣賞著月亮。
在她欣賞著月色的同時,隔壁鄰居,她喜歡著的陳少威,也正趴在二樓的窗台看著月亮哼著歌。她是獨自欣賞著月亮?還是聽著歌聲感覺陳少威的陪伴,一起欣賞著月亮呢?不管是何者,這都是全劇最美麗的而充滿詩意的一段了。
而如此浪漫的女孩,在第三幕時,需要將之前那種小情小調的浪漫情緒,突然深刻到日常平淡的幸福裡。無庸置疑地,茹婷有逐漸碰觸到那種情緒的漸進。但很可惜的是,還是演壞了。在最後她能與回憶中的母親對話接觸的時候,茹婷情緒的釋放似乎找不太到點,整個戲的氛圍在這裡可以感覺到一股要爆發的氣,而這點觀眾席間也能看出端倪。因為場地空調的關係,室內溫度一直很高;燈光設備的缺乏,也使得在觀眾席兩旁架設的燈從兩側往舞台上打光之後,前幾排的觀眾也能在光線中清楚被看到。因此前幾排的觀眾經常有拿節目單搧風、交頭接耳以及不斷調整坐姿的舉動。但在如上述艾茉莉與她母親艾太太碰觸的那一刻,所有這些舉動通通都消失了,大家都緊緊地跟著艾茉莉的情緒在走,一股濃濃的氛圍籠罩著整個空間,就等著艾茉莉的一個手勢,大家就準備拿衛生紙了。
但很遺憾的是,那個手勢似乎揮得不太用力。
觀眾們找不到情緒釋放的點,那股氛圍就這樣慢慢地散化開了。
但茹婷只是一年級的學生,能有這樣的掌握,或許也是該值得鼓勵吧!
另外讓我相當驚豔的是陳少威的父親和母親。陳先生和陳太太,分別是鄉土二的沛伸和台文二的怡玲。怡玲的發聲聽得出來是有受過訓練的,但一開始的時候,或許有些緊張,使得台詞中有許多語氣方面的贅詞,聽起來就像是想要把劇本裡有的台詞全部都念出來,但後來就漸漸好些了;沛伸的聲音很好,在舞台上的動作也顯得自然,看得出來是有下過點功夫。這兩個人單獨拉出來看時,都是表現得相當好的演員,但還是有小小的瑕疵。把這兩人擺在一起時,夫妻之間私底下的親密感沒有被很好的表現出來,沛伸在摟著怡玲的肩時,兩人中間仍留有一段距離;怡玲想要邀沛伸出來庭院,怡玲說完台詞後就馬不停蹄轉身走往庭院,而這時沛伸都還尚未起身呢。或許是因為非專業演員,這種生活中的小甜蜜演起來彆彆腳腳的,讓人看了很不是滋味。
東部並沒有比較專業的戲劇表演科系,這類戲劇演出聚集地是同學們對於戲劇的喜好。無庸置疑的,這齣學生演劇仍然燃起我遐想的熱情!
註一:關於「舊書鋪子」,可以參考看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8KPdBfmJ5g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