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1日 星期一
[Essays]聊天,也是一種吸收與學習
今天是寒訓最後一天,我還是儘量能教什麼就教什麼。
其實,大環境真的變了,看著這間學校,從高一真正進入這間學校生活開始,到現在,已有七年有餘。
因為校長是四年換一次,校風也奇妙的四年換一次。很幸運地,我還在校的那三年中,校長非常開明,雖然不至於極力提倡社團活動,但也處處給社團方便。
會這麼說,當然也是比較這幾年所得來的想法。
那個時候,學校的三大社團,管樂、童軍、儀隊,人數除了是全校社團之冠,也是活動最為頻繁的。
只要不是上課時間,我永遠記得,童軍團部外,總有阿茂他們那一群的身影,綁繩結也好,練火舞、蛇舞、旗舞也罷,更有兩三人在製作大型的精神標竿之類(我不是很清楚那些東西要怎麼稱呼),少有冷清,三不五時,我還可以從樂器室這走過去找童軍的同學們聊天。
也從他們口中得知,他們每個人在童軍中都有主修。某某人可能主修繩結,某某人可能主修氣象,某某人可能主修草藥之類的。或許有些許出入,也是因為是五年多前問的。
儀隊的女孩們,每逢假日必練習,那時還有不少高挑正妹。
管樂呢?我還在的年代,樂器室永遠有人,永遠很吵,當然不包含半夜以及凌晨那種莫名奇妙的時間。
而其他的像是崇愛社(好像是這個名字,總之是傳播愛心、散播愛的社團),每週六也都有一些到站前義賣或是募款的活動。
熱音社用不著說,一直很吵。
然而七年之後…
什麼都改觀了…
現在,寒假的期間,我只看到童軍團部門口堆著一些鞋子,或許他們移地寒訓吧?畢竟我不是那個社團的,實際上的狀況我也不是很清楚,可是我似乎記得以前,童軍團部前永遠會看到有人在練習…
儀隊現在有男生的加入,所以量看起來比較像樣,但是我找不到正妹。想當年我還是小高一時,看著那些在舞台上表演的儀隊學姊們,我總會不禁地臉紅心跳起來。當然這一定跟年紀有關,因為我就算現在看到美女,也很難會臉紅心跳,就連稱讚學妹漂亮,也是臉不紅氣不喘(嗯?說謊?)。
管樂呢?
唉…
都是學弟妹們自己不爭氣嗎?
想想,其實也不盡然。大環境還是非常決定性的一個因素。會練,有自覺的學弟妹還是存在,就跟大學一樣,會自己去思考,去充實自己的學弟妹,一直都存在著,但畢竟只是少數。
校方不支持,所有看似民主的作為全是假象,社團也好,班聯會也罷,都只是做做樣子。我這麼猜想,如果教育部今天決定各高中可以自行決定社團的存在必要性,我想我們學校,說不定會為了擠進全國十大名校排名這個極度虛榮的位子,而把社團通通廢掉,但不是立刻,而是循序漸進。
我深刻地這麼覺得。
高中時代的校長,做的最開明的一件事情,是由許久不見的煙嗆伯學弟提供給我的,校長開設了一個校長信箱,而凡是投書給校長的所有學生不滿事件,校長站在學生的立場都會一一的調查,學務主任也因此常常被校長教訓。
於是,學務主任對校長有著相當的不滿,所以在那位校長的任內期間,學務主任一派無法抬頭,學生得到相對於現在充分的自由。
校長任期結束,轉調高雄鳳山,開明的校長離開了綠色的校園,學務主任笑顏逐開,權力得以抬頭。
下屆校長任內,提出了要擠進全國十大的構想,並且帶著同學喊了口號,「優質XX人,領航新世紀」。
真有創意,不過我實在喊不太出來。
接著又辦了一個所謂數理資優班,教育政策開始開倒車,我不曉得這是校長的想法,還是某位主任的主張,總之,數理資優班成立。
三年之後,成績揭曉,不過一般。
後來好像還要開設什麼語文實驗班?怎麼?到底是英文好還是中文好的要集中過去呢?如果是中文好,我倒想跟這些實驗班的學弟妹們討論討論所謂的文學藝術呢!
學校形漸封閉,這幾年來的感受,以往只有所謂好班的導師才會建議學生不要參加社團,現在幾乎大部分的班級導師都起而仿效。為什麼會這樣?煙嗆伯學弟這麼問著。當然曉得為什麼會這樣,但即使知道問題癥結,目前還得拼學業的我,根本無多餘心力去做。再說了,我真的願意把我所有的心力擺在改革母校上嗎?這還是一個問題呢。
今天也跟煙嗆伯學弟聊了很多。他是修習法律的人,我原本就曉得他們學校主重大陸法,台灣的法律也是屬於大陸法。而在與他聊過之後,我又曉得,原來台灣的法律是學習德國的法律而成的,但是是透過日本的法律,我想這一切大概都是在二戰期間的影響吧。
所謂大陸法和海洋法的差別,主要在於法官的權限以及陪審團的有無,馬上浮現心頭的,就是美國的法庭。
我問了學弟,對於這兩種法律,自己有什麼樣的想法?他則回答道,認為大陸法比較有效率,海洋法絕對不適合現在的台灣,因為海洋法的本質是需要堅實無比的民主基礎,我們老嚷嚷著投票率過低,但其實民主基礎紮實的國家,他們的投票率整體來說更為低迷,主要原因還是選民們都有著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他們只要一認為候選人不夠資格,不要說投票,就連投廢票她們也不願意這樣踐踏自己的權利。
他們都不夠資格,這就是他們沉默的主張。
因此,美國很特殊的,採取了選舉人票的票選機制。只要一個州的票數是某某候選人勝出,那麼一整個州的選舉人票就是屬於某某候選人,所以常常看到誰誰誰贏得了某州,這樣的情形出現在新聞上。接著在根據人口比例,誰贏得的選舉人票多,誰就勝出此次的選舉。
好像沒什麼問題,但仔細想想,不難發現,這樣的選舉制度,會出現少數總統,就是選舉結果出來,贏的人的實際票數低於另一位候選人。
白痴小布希就是這樣當選的。
其實是利弊參半,不可能會有絕對完備的法律。
前述提過,因為海洋法有陪審團的系統,成敗似乎都在陪審團的投票決定中。若是搬來台灣,這裡的民情,我實在沒什麼信心。
很多案件都有內情的,被國外媒體戲稱Election Drama的槍擊案,第一家庭的貪污案,煙嗆伯學弟告訴我,他們都覺得必有內情,Election Drama因為檢察官認定兇嫌已死,遂因此結案,檢察官都已經如此認定,要翻案已難上加難,不要說蒐集證據,大概都已經被處理掉了。第一家庭則因為有法律保障的刑事豁免權的關係,第一家庭的一家之主目前安然無恙,不過我們期待六月到來。然而母儀天下的那位夫人,則因為有著所謂正當理由:身體不適,無法出庭。台灣還算是個法治國家,因此與法律程序不和的證據以及細節,都無法成為呈堂證供,即使那證據是關鍵一擊,依然不存有任何實際效用。
夫人不出庭,法律就真的沒辦法動她。
我實在很想開她玩笑,但那樣的玩笑不厚道,我們希望她身體能日漸硬朗。
一樣如前所說,沒有絕對完備的法律。
說到完備的法律,在此也提供一件有趣的事情給諸位。我向學弟問到,兩岸的法律學者可有交流往來,答案是肯定的,如同我們領域的兩岸文學研討會,大陸學者極度客氣,但我總是聽説,在內地的學術研討會,總是烽火連天?不只一次如此聽說了,有次還從某位大陸學者的口中聽到這件事,怎麼過了一個台灣海峽,大家都變得客氣起來?因為我們現在仍是兩地的關係嗎?
扯遠了,這並不是有趣的事。有趣的是,雖然目前大陸方面還沒有一部完備的民法,有交易買賣法等關於民眾的法典,但是總體的民法,目前尚未有,大陸正在做,而且還是請台灣的學者過去幫忙編,學弟這麼預測,等民法典出來,或許有著台灣法典的影子。我又問,是否有一部類似憲法的基本法典呢?我曉得共產國家不會有憲法,但是否有著一部基本的法章之類的?學弟笑答,大陸有憲法!而且其完備甚至還超越台灣的憲法。這我可傻了,共產國家有憲法?是的,大陸的確有,而且他們研究結果,確實是比台灣的憲法要完備得多,只是…
從來沒用過。
只是擺著。
畢竟是人治國家,怎麼可能會用憲法。
不過學弟也稍微提醒,等到民法典整理出來後,大陸的情況一定還會有所變動。
我們期待。
我們還談了很多,關於中華民族的民族性問題。
就像史學系的盧建榮教授講過的,台灣的民主是天掉下來的,當初民進黨成立之初,它們跳的太快,先進們提供的太過完備,人民在還未有任何準備之前,我門就進入了民主的殿堂,就像對藝術品全然不了解,就去羅浮宮走了一遭,出來之後只知道眼花撩亂。
沈富雄、林濁水等人的大聲疾呼,仍然拉攔不住已被腐蝕的權力核心。
東亞文化五千多年以來,都是帝權統治的國家,人民被奴役了五千多年,當然不能全盤否定帝制,但似乎,人民已懶得獨立思考,漸漸習慣聽從領導人的話,「頭兒說什麼,我們就做什麼唄!」
這樣一個態度不能說絕對不好,在限時的環境中,團隊要衝,底下的人當然要有這份認知,但又得適時提供意見,不是絕對。
可是,這樣的一個態度,感覺上,又似乎全大多數台灣人的態度,當然,這只是我看不可靠的新聞的感覺,所以可能也只是不可靠的意見。
基本教義派群,似乎還是多數。
聊了很多,但我的部落格不全然談政治,所以就此打住。
後來煙嗆伯學弟趕車,小朋友的團練結束,根據一些狀況,我們給學妹一些建議(因為指揮是學妹,所以不是只給學妹意見)。
講了很多東西,但其實我只希望學妹能記得幾個重要概念,音樂是絕對抽象的概念,我只能儘量讓你體會。
後來所提,人生的路該怎麼走,要靠妳自己決定。
後來在樂器室,我稍微對學妹的穿著提了一些想法,其他的學弟妹們大發這又是都市人的看法論調。
我並沒有告訴他們,這一期的遠見雜誌,提到企業重視品味的程度,而所謂品味絕不等同於名牌。
品味是一種細節上的觀察,一種生活的態度。品味是你與他人絕對不同之處,也是你個人風格的基本出發點。
遠見雜誌做了專題,我給妳們介紹了實務操作,你們現在不見得懂,沒有關係,如果能記得,以後想起,就是妳們的。
明天要去台中,見識見識五支槍的卓然政績。
圖片來源:http://blog.xuite.net/jane.wun/MaoMao/178616
標籤:
Essays

"To the Reader" ["A quien leyere"], preface to Fervor of Buenos Aires [Fervor de Buenos Aires] (1923)
致偶然讀到這些詩作的人──如果這本詩集裡面還有一句半句好詩,首先懇請讀者原諒我貿然將之竊得。 我們的無知沒有多大分別,你成為這些習作的讀者而我是其作者純屬不期而然的巧合。
2007年12月10日 星期一
[Essays]晚飯席間
〈完美的我〉
我曾經有一個小小的願望
要以自己為榮
但右腳有塊瘀青,我不滿意
不願承認
我以為應該要讓自己
更加完美 就是零缺點
於是 毅然決然斬斷右腳
沒了瘀青
卻也從此 走路不再平穩
以前有些學弟妹,老喜歡稱呼我為「髒話詩人」。因為在宿營晚會的劇演上,髒話詩人的一角演出由然。
但對我來說,那是一個非常沉重的頭銜,甚至比「大博學者」要來得讓我膽顫。
「髒話」確實是很適合我,但「詩人」卻是言過其實了。
再加上這個「髒話詩人」其實是從紀蔚然老師的劇作裡挪借使用的,它所代表的意義,也已經不再是表面上的「髒話詩人」那麼簡單而已。
我原本的構想,是寫給U君使用的,因為他確實非常符合所謂「髒話詩人」這個意象,他是班上少數寫詩寫的極好的其中之ㄧ,較隨意的個性也適合。但沒想到,竟然在背台詞方面踢到了鐵板,頻咬螺絲還落詞,在時間的壓力下,於是我便粉墨登場。
從〈完美的我〉就可以看到了,我寫詩能力之殘弱,簡直跟胡適的〈蝴蝶〉有得拼,當然,比人,我還差得甚遠。
最近日子,跟同學的晚餐時間越來越長,席間的討論越來越熱烈,針對很多議題事件,大家輪番上陣,振振有辭,只可惜,更有想法的王教授早一步到花蓮研究民間文學去了。現在只有幾個週末假日回來團聚吃飯時,才能聽得他高談闊論。雖然可惜,但平時白學長也在談話間不斷陳述一些暗器史以及中國文化的美,以及中國戰術的奇妙,曾在幾篇文章前提過,我也不再贅述了,不過最近才知道,原來他們家從七歲開始,就得由爸爸帶著讀《孫子兵法》等等的軍書,因為背景的關係,我很能理解這樣的家學傳統。
或許以後我也可以帶著自己的孩子從小接觸文學,藉由建立起劉家的家學?
不過這還得看以後我老婆同不同意。
宅先生最近魏晉史、唐史講得很起勁,可惜他不想從事學術研究,我真覺得他其實前途無量,沒能讀到他未來的史學論著,這點感覺是可惜了點。
但那也是他的選擇,日子依然再過,喜歡怎麼走,就怎麼走吧。
只要不覺得是浪費生命,一切對個人而言或許都是有意義的。
真可惜,如果再來一個哲學系的朋友,那我們就是貨真價實的文學院會談了。
之前的活動我曾提到大四的徬徨,其實我一點也不覺得徬徨,那次發言後,回頭想想,可能我用詞不妥,不然後來也不會有一個學姊跑來跟我說她了解我現在的處境。
了解什麼啊?我一點也不徬徨、無所適從啊。
我有我自己的想法,我的原意只是要提醒朋友們,到了大四可能會有這些的無奈,可是那並不是我現在的無奈,如果有人跟我朋友說,覺得我似乎對我自己的未來人生很徬徨,朋友們大概會覺得這句話很荒謬吧,因為那個人根本不認識我。
也是,僅僅十二的小時的觀察,何來認識之說?
因為最近「自由」的話題非常火熱,晚餐席間討論也到了覺得可笑的地步,對於此,大家也有很多看法,但轉述往往失真,歷史的再現,永遠都不會是事實存在。所以,分享個影片就好。
這是大陸歷史劇《走向共和》中被央視剪掉的一段。重要性如何,看完就會知道了。
我們都應該跪著向孫文道歉才對。
以下是我自己作的小小筆記。
各級行政官員都視法律為糞土。
民眾,仍被奴役著。
民國應該是自由之國。
自由是民眾,天賦的權利。
可這些年來我們看到了什麼?
是只有當權者的自由。
權力大的權力大的自由,權力小的有權力小的自由。
民眾,沒有權利,沒有自由。
民國應該是博愛之國。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可這些年來我們又看到的是什麼?
是只有民眾,對當權者,恐懼的愛。
而當權者對民眾,只有口頭上虛偽的愛。
那種真誠、真摯的博愛,我們看不到啊!
民國,更應該是法制之國。
我們看到的是行政權力,一次又一次地,肆無忌憚地干涉立法。
你不聽話,我就收買你。
你不服從,我就逮補你。
甚至暗殺你。
立法者成了行政官員,隨意蹂躪的妓女。
那行政是什麼呢?
行政,應該說是大總統及其一整套文官制度。
應該服務於國民,行共和之政。
可我們看到的是什麼?
是一個打著共和旗幟的家天下,在這個家天下的行政中,我們根本看不到透明的行政程序。
更看不到監督之制。
你們都知道司法是裁判吧,這個裁判的原則是什麼?
是一部主權在民的共和國憲法。
有人說,不,不是一個人,是有一些人說,共和國,它只是一個稱號而已。
你孫大砲說的這些太虛幻,太遙遠,不符合國情。
他就像一個氣球,看著很美麗,可一飛上天哪,砰…破滅了。
我想請問你,我們不要共和了嗎?
難道共和真錯了嗎?
如果我們不要共和,那我們有的,就永遠是專制。
如果我們不要共和,那我們有的,就永遠是被奴役。
我曾經有一個小小的願望
要以自己為榮
但右腳有塊瘀青,我不滿意
不願承認
我以為應該要讓自己
更加完美 就是零缺點
於是 毅然決然斬斷右腳
沒了瘀青
卻也從此 走路不再平穩
以前有些學弟妹,老喜歡稱呼我為「髒話詩人」。因為在宿營晚會的劇演上,髒話詩人的一角演出由然。
但對我來說,那是一個非常沉重的頭銜,甚至比「大博學者」要來得讓我膽顫。
「髒話」確實是很適合我,但「詩人」卻是言過其實了。
再加上這個「髒話詩人」其實是從紀蔚然老師的劇作裡挪借使用的,它所代表的意義,也已經不再是表面上的「髒話詩人」那麼簡單而已。
我原本的構想,是寫給U君使用的,因為他確實非常符合所謂「髒話詩人」這個意象,他是班上少數寫詩寫的極好的其中之ㄧ,較隨意的個性也適合。但沒想到,竟然在背台詞方面踢到了鐵板,頻咬螺絲還落詞,在時間的壓力下,於是我便粉墨登場。
從〈完美的我〉就可以看到了,我寫詩能力之殘弱,簡直跟胡適的〈蝴蝶〉有得拼,當然,比人,我還差得甚遠。
最近日子,跟同學的晚餐時間越來越長,席間的討論越來越熱烈,針對很多議題事件,大家輪番上陣,振振有辭,只可惜,更有想法的王教授早一步到花蓮研究民間文學去了。現在只有幾個週末假日回來團聚吃飯時,才能聽得他高談闊論。雖然可惜,但平時白學長也在談話間不斷陳述一些暗器史以及中國文化的美,以及中國戰術的奇妙,曾在幾篇文章前提過,我也不再贅述了,不過最近才知道,原來他們家從七歲開始,就得由爸爸帶著讀《孫子兵法》等等的軍書,因為背景的關係,我很能理解這樣的家學傳統。
或許以後我也可以帶著自己的孩子從小接觸文學,藉由建立起劉家的家學?
不過這還得看以後我老婆同不同意。
宅先生最近魏晉史、唐史講得很起勁,可惜他不想從事學術研究,我真覺得他其實前途無量,沒能讀到他未來的史學論著,這點感覺是可惜了點。
但那也是他的選擇,日子依然再過,喜歡怎麼走,就怎麼走吧。
只要不覺得是浪費生命,一切對個人而言或許都是有意義的。
真可惜,如果再來一個哲學系的朋友,那我們就是貨真價實的文學院會談了。
之前的活動我曾提到大四的徬徨,其實我一點也不覺得徬徨,那次發言後,回頭想想,可能我用詞不妥,不然後來也不會有一個學姊跑來跟我說她了解我現在的處境。
了解什麼啊?我一點也不徬徨、無所適從啊。
我有我自己的想法,我的原意只是要提醒朋友們,到了大四可能會有這些的無奈,可是那並不是我現在的無奈,如果有人跟我朋友說,覺得我似乎對我自己的未來人生很徬徨,朋友們大概會覺得這句話很荒謬吧,因為那個人根本不認識我。
也是,僅僅十二的小時的觀察,何來認識之說?
因為最近「自由」的話題非常火熱,晚餐席間討論也到了覺得可笑的地步,對於此,大家也有很多看法,但轉述往往失真,歷史的再現,永遠都不會是事實存在。所以,分享個影片就好。
這是大陸歷史劇《走向共和》中被央視剪掉的一段。重要性如何,看完就會知道了。
我們都應該跪著向孫文道歉才對。
以下是我自己作的小小筆記。
各級行政官員都視法律為糞土。
民眾,仍被奴役著。
民國應該是自由之國。
自由是民眾,天賦的權利。
可這些年來我們看到了什麼?
是只有當權者的自由。
權力大的權力大的自由,權力小的有權力小的自由。
民眾,沒有權利,沒有自由。
民國應該是博愛之國。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可這些年來我們又看到的是什麼?
是只有民眾,對當權者,恐懼的愛。
而當權者對民眾,只有口頭上虛偽的愛。
那種真誠、真摯的博愛,我們看不到啊!
民國,更應該是法制之國。
我們看到的是行政權力,一次又一次地,肆無忌憚地干涉立法。
你不聽話,我就收買你。
你不服從,我就逮補你。
甚至暗殺你。
立法者成了行政官員,隨意蹂躪的妓女。
那行政是什麼呢?
行政,應該說是大總統及其一整套文官制度。
應該服務於國民,行共和之政。
可我們看到的是什麼?
是一個打著共和旗幟的家天下,在這個家天下的行政中,我們根本看不到透明的行政程序。
更看不到監督之制。
你們都知道司法是裁判吧,這個裁判的原則是什麼?
是一部主權在民的共和國憲法。
有人說,不,不是一個人,是有一些人說,共和國,它只是一個稱號而已。
你孫大砲說的這些太虛幻,太遙遠,不符合國情。
他就像一個氣球,看著很美麗,可一飛上天哪,砰…破滅了。
我想請問你,我們不要共和了嗎?
難道共和真錯了嗎?
如果我們不要共和,那我們有的,就永遠是專制。
如果我們不要共和,那我們有的,就永遠是被奴役。
標籤:
Essays

"To the Reader" ["A quien leyere"], preface to Fervor of Buenos Aires [Fervor de Buenos Aires] (1923)
致偶然讀到這些詩作的人──如果這本詩集裡面還有一句半句好詩,首先懇請讀者原諒我貿然將之竊得。 我們的無知沒有多大分別,你成為這些習作的讀者而我是其作者純屬不期而然的巧合。
2007年12月1日 星期六
[Essays] 惡

有一次小考,我發現她忍不住拿了抽屜裡的課本翻看。事後我四處宣揚她的作弊行為,孤立她,要大家別和她做朋友。國中三年級她一直坐在邊邊的角落,駝著背,帶著美麗的哀傷(她的白皙面容、修長身材確實是美麗的),不做任何抗辯與申訴。如一株自然萎謝的花朵,我的惡意,帶來無止盡的嚴冬。--〈惡意〉房慧真
我經常深陷胡思亂想,特別是熟睡前,倒臥床舖的獨處。
睡眠品質不好,也因此有經常性的失眠。
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有時,一些人事物,常會奇異地,為他們畫上關係圖。
小時候對善惡的情緒沒有特別明顯的分辨,不知道什麼是善惡,也對善惡只有極端性的認知。
三年級時,班上有一位女同學,平時上學穿的制服,總是髒髒皺皺的,或許是家境較為困難,每週三及週六學校的便服日 她的服裝永遠都是那一套白T恤和粉紅色短褲,也許因為常穿,白T恤早已不是單純的白,而參雜著灰或黃的小污漬。
服裝不潔,身材矮小,成績又總是倒數的她,加上個性閉塞,不善交際,因此成了班上同學紛紛躲避的對象。
當時在班上身高算高的我,座位的編排,與她,總是處於空間上的極端,她永遠在前排,我永遠在後排。
雖然在同個班級,生活圈卻幾乎沒有重疊的機會,對她的感受,實際上也就是一個在班上受排擠的女孩。
從沒想過要去認識,對於她。
然而在某次例行的換座位,情況卻有了命運似的改變。
不曉得怎麼回事,一向坐在最前排的她竟被調到後頭,而恰恰好地就排在我前座。
每回想起,我總無法理解這次安排的邏輯。
常坐最後一排的女孩就那幾個,對於隔座彼此好像也早有一種無可奈何的習慣。
寒暄客套,安置好書籍後,我們便向前座那位陌生的新鄰居打招呼。 她嚇了一跳,畏畏縮縮的回過頭。
「你們不怕我嗎?」她這麼問著。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可笑,但現在想來卻極度的哀傷。
「有什麼好怕?」我們這麼回答。
她那時露出的笑容讓我深信,這一刻,毫無疑問地,是她這些年來最為快樂的瞬間。
下一次段考之後,一切又回到了原來的邏輯。
不曉得過了一段多長的時間,某一休息時間,男孩們在玩著追逐奔跑的遊戲,突然地,她,那個受到排擠的女孩,向男孩們走來,並且筆直地朝我走近。
情況並沒有不同。
男孩們嘩地一聲,邊擰著鼻子,邊喊臭,玩笑地尖叫著作鳥獸散去。
突如其來,我反而慌了。
深怕「不同」所帶來的恐懼憂影,還未來得及思考,我便已轉身狂奔。 看到這樣的情況,她也慌了,反而應該習慣的她,急急地追著我喊著…
「你不是不怕我嗎?」
「你不是不怕我嗎?」
我拒絕了。
我拒絕了她的求援,那可能來自她人生中僅有的勇氣…
卻被我擰碎。
後來的一年多,似乎被這不經意的惡意反轉了人生。
小學的生活在那一年形同嚴冬,胖仔在小朋友間本來就容易成為被取笑的對象。小胖仔在那時體會到,反抗,只會讓環境更加的惡劣;憤怒不是力量,卻是墮落。
而男孩子落淚,只會讓笑聲充滿鄙視。
母親正轉換跑道,無暇照顧孩子。
一個九歲,還不滿十歲,正經驗著人生第一個極限之年的小胖仔,孤立無援,只能拳縮著身子,閉起眼睛,摀住耳朵,無聲地,承受著周遭的黑暗。
那一年,小胖仔知道了,在這個社會上有另一種,沉默的聲音。
標籤:
Essays

"To the Reader" ["A quien leyere"], preface to Fervor of Buenos Aires [Fervor de Buenos Aires] (1923)
致偶然讀到這些詩作的人──如果這本詩集裡面還有一句半句好詩,首先懇請讀者原諒我貿然將之竊得。 我們的無知沒有多大分別,你成為這些習作的讀者而我是其作者純屬不期而然的巧合。
2007年9月14日 星期五
[To D]回憶(9/14)
親愛的D:
整理房間真的可以找到許多東西。
我自己都相當驚訝原來這些東西,都還保留著。
妳還記得那只馬克杯嗎?某一週末家庭聚餐過後,偶然在餐桌上撇見它,眼淚盈眶地,望了它許久。記得當時,妳因為我說了一句想要個杯子放在學校,而找這個禮物找了整個斗六,現在,過了好久,才發現它原來就在我身邊。
我父母在我離家時就把那掛飾幫我掛在床頭上,每一回回家,就寢前,總會看到。當然我父母並不曉得這掛飾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妳熬夜親手做的數學講議,我到現在還是看不懂其中的任何一個題目。但是我卻和學長一起討論並搞懂了經濟自給率的算法。
我發現以妳為主題的記述,在我開始有系統的紀錄前,就已經有了。那是大二的記憶了。
「創意寫作的大部頭閱讀書單《大海.大海》終於在負傷在家的今天快要進入尾聲了!總算!總共五百五十頁的小說。
在哈特妮被軟禁的那段時間,我不斷地閃過一個念頭:『如果,D今天抱著一個嬰孩站在我家門口向我求助,我會願意幫她嗎?』
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那過去這段時間她到底受了多少的苦?我不會知道。如果,在這段期間我得知她生活過得不順遂,我會像查爾斯那樣處心積慮地設法帶她走?又或者會基於一種報復的心態,不管對方死活當作沒聽見?
戀愛中的人都是毫無理性可言的,如果是苦苦的單戀,那狀況更是明顯。
怎麼會為了對方一句不舒服的話語就難過的整晚睡不著覺?
為了讓對方開心,竭盡所能的省吃儉用,為的就是想要在特別的節日中買一束夠面子的花送給對方,為了製造驚喜,晚上十點之後從花店領了花,辛苦翻過學校外牆,在一片漆黑中摸索到對方教室找到對方的座位,然後把花擺好,最後竟然還把自個兒的手腕手肘給弄傷?
到了對方生理期的日子於是早晨五點躡手躡腳地起床,偷偷地騎著腳踏車到教室給她送去一些黑砂糖或者是對方愛喝的阿華田即溶包?接著某天在她的同學抽屜裡發現這些你過去曾經的付出。但是沒關係,因為你相信她是個願意與好朋友分享的好女人。
一直以為自己是最了解她的人,於是不管聽聞對方是如何地在短短的一年裡換了三四個男朋友,仍然等著,仍然付出著,總是能找到一套感性的理由來為對方如此多變而不解的生活找到解釋與開脫。如此地相信著而愛戀著,直到那天看著她的背影離去……。」
閱讀時容易與自己的生活產生並不一定對等的聯結想像,回想起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從文字上的閱讀,或許會給人感覺一些奇妙的溫馨,但現在的我,其實很清楚當時到底帶給妳多麼大的困擾與麻煩。
日後,妳並沒有爲了這些事情怒而指責我,或許是妳的寬容與氣度,或許是妳根本就不在意,或許這些全然不是重點,只要妳現在過的好。
有什麼比平平安安穩穩定定地過日子還要來的幸福呢?
今年暑假給妳的最後一封問候。
平安。
標籤:
Letter

"To the Reader" ["A quien leyere"], preface to Fervor of Buenos Aires [Fervor de Buenos Aires] (1923)
致偶然讀到這些詩作的人──如果這本詩集裡面還有一句半句好詩,首先懇請讀者原諒我貿然將之竊得。 我們的無知沒有多大分別,你成為這些習作的讀者而我是其作者純屬不期而然的巧合。
2007年8月28日 星期二
[To D]妳好(8/15)
親愛的D
好久不見,妳過的好嗎?
最近一次寫長信給妳,是寒假中了,而那一篇也早就被推出了版面。
「妳好嗎?」
其實我一直很想找個較特別的開頭,而不是這種俗爛到開緘後,嘴角會微微地上揚。
我曾苦思,也在過去的回憶中尋找可能的靈感,想對妳侃侃而談的話,也以往習慣地留記在紙本。而苦思歸苦思,我還是再度認識到,這麼多年來,我最想對妳說的,還是,
「妳好嗎?」
妳過的好嗎?愉快嗎?順遂嗎?平安嗎?
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心情,我一直搞不太懂。
我是不太想用的,因為總讓我聯想到《麥田捕手》裡的那位離經叛道的主人翁霍頓所討厭的一句話:「祝你好運!」一樣,有著類似的味道。
「為什麼要說『祝我好運』?難道我等會兒會遇上什麼大厄難需要好運來助我一臂之力?還是我可能會遇上什麼慘絕人寰的事所以需要好運來幫我避開?」
想想,其實還不得不承認霍頓說的挺有點意思。
好像在預示著將有什麼麻煩或糟糕的厄運要降臨似的。
我祝你好運!
史蒂芬金也有一本同名小說,又更是讓這句話與它正面的祝福意味形成更強烈的拉扯。
同樣的邏輯,那麼,「妳過的好嗎?」是不是也有著隱喻道,這幾年妳過的並不好的假設?還是說潛意識裡頭,我希望妳過的不好?
這樣剖析自己真讓人難受。
我應該要換個開頭!對!我應該換!
可是中文裡,還有哪句話能夠承載四年多來未聞半句音訊的心情呢?
妳……過的好嗎?
外語學院似乎都有公演的機會,台灣也有不少劇場人才都是從外語學院的公演開始接觸這個領域。曉得的就有賴聲川及紀蔚然,搬出這個這兩個人我想就夠份量了。
日本啊……我第一次接觸日本的劇場,是去年九月在台大的研討會上。那幾天一口氣認識了「能劇」、「舞踏」等日本獨特的表演形式,又碰巧久保志忠把《酒神》搬到台灣來演出,我只是個窮學生,沒有足夠的錢可以進劇場感受大師風範,但《表演藝術雜誌》大篇幅的報導,我也算是知道了這位亞洲大師。
很奇妙,沒多久,國際藝壇就吹起亞洲的風向。
談到劇場,那新鮮人時,幾回的舞台總監經驗,讓人體認到那真是一個沒有夜晚的責任。
又扯了一堆題外話。
妳好像除了忙碌於公演,還有市鎮裡的打工?
妳曉得,妳的身體狀況,保重,別累壞了。
之前表弟表妹南下相聚,一夜談話,弟提及了妳,我也甚感莫名。弟說事情搞的這麼大有誰不曉得?他向來有將事情無厘頭誇張的習慣,特別是兄弟閒聊時。
他說,「你為了她改變這麼多,這事情還不算大?」
我不曉得事情是否算大,但確實,我改變不少,而這份改變,是好的。
得感謝妳。
謝謝。
標籤:
Letter

"To the Reader" ["A quien leyere"], preface to Fervor of Buenos Aires [Fervor de Buenos Aires] (1923)
致偶然讀到這些詩作的人──如果這本詩集裡面還有一句半句好詩,首先懇請讀者原諒我貿然將之竊得。 我們的無知沒有多大分別,你成為這些習作的讀者而我是其作者純屬不期而然的巧合。
2007年5月25日 星期五
[To D]最後,我還是只有微笑(5/25)
親愛的D
妳也曉得,這個世界有很多相似的部份。
有些人不見得遇過,卻又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我好像看過那個人」。
歷散報告日期將至,最近幾晚,我們選在附近的速食店討論,雖然有段路程,不過有免費冷氣,在這麼熱的天氣,何樂不為。
我注意那女孩一段時間了。
「我好像見過她。」
那是我看到她第一眼的感覺,好像在高中時見過,是學妹嗎?童軍社的?好像某次昭雄他們講話的一群人中,看過她。
好多熟悉的回憶跟疑問,啪地瞬間像閃光一樣顯影出來。
這種感覺,該怎麼說呢?相當的煩人,那像胸口哽著口氣,吐不出去也吞不進來。
因著如此,我觀察那女孩一段時間,從她做的事情跟在櫃檯熱情溫柔又體貼地問候客人看來,她應該是新進員工才對。當然並不是說老職員就沒有這種態度,只是,老職員問候起來,總會有公式化的味道。
不過這也不是什麼多了不起的推測。
她站櫃檯的時候,我撇了一會兒她的名牌。
D,妳一定不會相信。
她的名字,跟妳一模一樣。
天啊,我心裡頭想著,我曉得妳的名字其實很通俗,只是,為什麼是妳?
或者,為什麼是她?
她的身高一般,大概160出頭,老穿黑短裙黑襪上班。酒紅色工作服,雖是深色的,卻很容易發現,她的胸形很漂亮,除了集中,跟身體的比例也恰到好處。
這女孩一下子勾起我太多回憶,那些,有關於妳的。
佔好晚上要討論的位子,我下樓到櫃檯點餐。
她今天站櫃檯。
我曉得,有些機會若是沒把握,或許以後就再也沒有了。
她:「這邊幫您點餐。您好,請問您需要什麼嗎?」
我:「嗯,大杯可樂。」
她:「這樣就好嗎?總共35元。」
我:「嗯」
……
她:「這是您的可樂,收您35元……您的發票。」
我:「……」
她:「嗯,還需要什麼嗎?」
我:「…那個…」
她:「嗯?」
我:「嗯……」
我:「……可以給我餐巾紙嗎?」
她:「喔!不好意思!……餐巾紙,掰掰!」
我:「……」
最後我還是只有點頭微笑而已。
標籤:
Letter

"To the Reader" ["A quien leyere"], preface to Fervor of Buenos Aires [Fervor de Buenos Aires] (1923)
致偶然讀到這些詩作的人──如果這本詩集裡面還有一句半句好詩,首先懇請讀者原諒我貿然將之竊得。 我們的無知沒有多大分別,你成為這些習作的讀者而我是其作者純屬不期而然的巧合。
2007年2月7日 星期三
[To D]別讓我走(2/7)
親愛的D:
如果套句村上春樹的說法,遇見一個不認識的女孩,那麼下次遇見她的機率就是60億分之一了。雖然我們總說「國際化」,不過我們現在不要那麼夢幻,單看台灣就好,再說我們也不是完全不認識彼此。
兩千三百萬分之一,這就是下次我們不期而遇的機率。
從節氣來看,現在還是冬天,可最近十八至二十度左右的氣溫直讓我感覺已是初夏季節,或許是在陽明山上住了兩三年,被那一到冬天寒流來襲就有將近四度左右的溫度可以體驗的山坡氣候給寵壞了,認為那才是所謂的「冬天」。
啊,那種天氣騎車真是一種折磨。
中台灣的天氣風和日麗,南部更是舒服吧?還是說到了夏天那就是在宿舍只穿一條內褲吹電風扇都還覺得難熬呢?
現在還會裸睡嗎?
記得以往的日子,每當我對某個女孩子產生不確定的曖昧情愫時,在某個關鍵夜晚,我就會夢見妳。
我承認,當我偶然夢見妳時,醒來後的那將近一個星期的時間,我日子會過的很心神不寧。怎麼會夢見妳呢?最近一次的經驗妳在夢裡對我笑著,什麼也沒說,或者妳可能說了些什麼,可我醒來後也就慢慢慢慢的淡忘了。
誰曉得呢?夢這種東西,誰又能清楚說明他在夢裡究竟確切的看到了什麼?
我總是在想,妳是好心地出現提醒我什麼,喔,不對,應該這麼說,我潛意識是想要告訴我什麼,要我注意什麼嗎?
這我永遠都弄不清楚,只知道妳的出現代表的就是曖昧的結束。這種結束有兩種,一種是會往目標直直而走的確定性結束,另一種則是轉頭往另一方向而去。
結果往往都是後者。
或許我不該把我忙碌的生活所造成的影響怪罪到妳身上(事實上我也沒在怪罪,反正妳也看不到,我愛怎麼寫就怎麼寫吧。),說也巧合,每當我的不確定曖昧情愫出現時(嗳,雙子座嘛。),緊接著我的生活就會被別的事情給佔據,什麼事都有可能,有一陣子是無關緊要的瑣事(這種事情一多到干擾生活,就會讓人感覺生命無望,人生空虛),前一陣子則是酷似無間輪迴的報告地獄,這個禮拜的分組報告處理完就是緊接著下個星期的分組報告,又偏偏這些報告需要一大堆學術性資料作參考,否則搞不起來(我忽然想起嚴師說的,都到了大三,還不會做報告嗎?)。中間好不容易有個空閑的星期,卻無奈的又被個人報告給塞滿,所有的報告結束之後,看看日期,已來到期末考的時間。這樣每天都在看一大堆不知用的上還是用不上的資料,每天都在與組員討論的日子裡,腦子都是滿滿的,哪有空間可以再去想女人的事?
更別說那段日子因為自己的錯誤估計而與校外的友人(還是老師輩的呢!)有一些金錢上的誤會,甚至被提出警告。雖然最後解釋清楚是誤會一場,但那每天晚上睡前都在苦惱剩下的幾千塊該怎麼湊齊而煩惱的失眠感覺,那是一輩子也忘不了的。
心頭結歸丸。
當這些事情密集地在一個學期內發生時,我想任何人都沒有那個精神餘欲去想女人。
而妳的出現總是那麼剛好。
我想誰都會開始猜想中間的巧妙吧,那可能被妳視為無聊的大膽假設。
我突然想起身邊發生的事情。有一個男人自作多情地愛著一位朋友眼中的公主,那是單方面畸形的愛,朋友個個覺得那男人自大又噁心,討伐之聲不絕於耳。
幾年前我聽一位不知道算不算的上是友人的人說,在那一年的某一天下午,我在後頭跟著妳的腳踏車,然後在妳面前說了些噁心的話。
嗯……還是妳剛好在我後頭?到底說了什麼我現在也忘了,只依稀記得這麼一個事件架構,其他細節都模糊不清。
當時聽到的反應是困惑,因為我很清楚那一年我們根本沒有有交談過,就連偶爾在路上遇到也是短短數秒,別說是交談,就連點頭微笑都省了。
既然如此,那妳說那段經歷到底是怎麼回事?
時至今日回想,我知道記憶這種東西極度的不可靠,也不穩定,有時候還會朝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而強化。
這樣想起來,其實記憶也挺可怕的。
那麼,說不定真的發生過吧,如果妳仍然堅持。
我看著那男人,心裡充滿著恐懼與難過,或許還有一些羞愧吧,那一年,我是不是也一樣做了那些事情呢?
無庸置疑。
雖然處境不一樣,可是事件的接受者是妳,產生的影響情緒也在妳,程度問題不能等而論之,更不能由我來做偏頗的評判,如果妳覺得「有」,那麼就是「有」了。
所以今日來看,我很同情也替妳叫屈,對於那一年,那一部分我所造成的生活氛圍。
我扎扎實實的是個噁心、糟糕又悲哀的男人。
即使有個公主一點都不這麼認為。謝謝妳對我的高評價,但只是妳沒看到衣裝底下那臃腫、獸慾而糟糕的部份。
公主曾誤會以為我極度渴望的遇到妳,事實上,說句實在話我一點也沒有想遇到妳的欲望,是時不時會想到妳,但想到的妳是高中二年級時的妳,高中三年級之後你就完全變了,更別說現在到底又變成了個什麼樣。
喔!至少你討厭陳水扁這件事情都沒變過,當年妳知道我在大選支持時,還破例的罵了我一頓呢!我都不知道該高興還是難過了。
高興的是妳終於願意在長久的沉默之後轉身面對我,難過的是這樣的不同,而我清楚了解這會造成什麼後果,也終究看見了絕望。
我突然想起了「東澤會」。這一個奇妙又可愛的謊言,虧妳想的出來。
但我沒有再想過會去遇到妳,試問,一個過去而不再的美好意像,要怎麼遇到?
命運很有趣,我們永遠不知道在那轉角之後可能發生什麼,但也就是這份未知,讓我覺得人生很幽默。
這一個想法特別的女孩,我承認我相當的欣賞,偶爾會在晚上想起她,想帶他一起去看場演出,不管是音樂會、劇場表演、電影乃至於目前在國父紀念館展出的梵蒂岡博物館收藏的畫展,或者故宮正火熱的大英博物館的埃及文物展,哪怕是她沒有意願,我都想問。
這對於這兩年來一個人在大台北地區走南闖北地觀賞演出皆一個人也大概習以為常的我來說,想找個伴了?但這會兒是不是又是另一次的單純隨想,目前我不得而知。
就這樣懷著不確定的曖昧情愫下,寒假過了一段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的日子後,在那火車站前的對街轉角,我遇見了妳。
為了確認,我還繞了一下,我想那位乞丐大叔大概心裡很不是滋味,都經過那麼多次了,連個十塊也不給。
因為我當時的心裡只有妳。
不要說我這個人怎麼這樣,我相信任何一個男人不經意地突然看到對街一個等待的女孩竟然是那位曾經讓你掏心掏肺只為博得笑容而在某些孤單寂寞覺得冷的夜晚裡手握著你那粗熱的棒子腦子裡極盡遐想而終致讓你痛徹心扉的女人時,你會不心裡七上八下而激動地假裝自己很冷靜?
這次竟然直接具現化的出現在我面前啊。
可那不是夢中的妳啊,不是高中二年級熱愛數學,而是大學三年級卻在念日文的妳啊!這代表什麼?兩千三百萬分之一的機率?
人真的是很奇怪的動物,明明只是生命中的偶然交錯,卻還要拚命去找其中的意義。哪有什麼意義,說不定妳還覺得衰呢。
我想起了倪永孝對陳永仁說過的話,這麼討厭跟我說話啊?
現在的妳,還對於跟我說話感到反感嗎?
天氣真的很熱,下點雨吧……。
註︰《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為日籍英國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的新作,商周出版。
如果套句村上春樹的說法,遇見一個不認識的女孩,那麼下次遇見她的機率就是60億分之一了。雖然我們總說「國際化」,不過我們現在不要那麼夢幻,單看台灣就好,再說我們也不是完全不認識彼此。
兩千三百萬分之一,這就是下次我們不期而遇的機率。
從節氣來看,現在還是冬天,可最近十八至二十度左右的氣溫直讓我感覺已是初夏季節,或許是在陽明山上住了兩三年,被那一到冬天寒流來襲就有將近四度左右的溫度可以體驗的山坡氣候給寵壞了,認為那才是所謂的「冬天」。
啊,那種天氣騎車真是一種折磨。
中台灣的天氣風和日麗,南部更是舒服吧?還是說到了夏天那就是在宿舍只穿一條內褲吹電風扇都還覺得難熬呢?
現在還會裸睡嗎?
記得以往的日子,每當我對某個女孩子產生不確定的曖昧情愫時,在某個關鍵夜晚,我就會夢見妳。
我承認,當我偶然夢見妳時,醒來後的那將近一個星期的時間,我日子會過的很心神不寧。怎麼會夢見妳呢?最近一次的經驗妳在夢裡對我笑著,什麼也沒說,或者妳可能說了些什麼,可我醒來後也就慢慢慢慢的淡忘了。
誰曉得呢?夢這種東西,誰又能清楚說明他在夢裡究竟確切的看到了什麼?
我總是在想,妳是好心地出現提醒我什麼,喔,不對,應該這麼說,我潛意識是想要告訴我什麼,要我注意什麼嗎?
這我永遠都弄不清楚,只知道妳的出現代表的就是曖昧的結束。這種結束有兩種,一種是會往目標直直而走的確定性結束,另一種則是轉頭往另一方向而去。
結果往往都是後者。
或許我不該把我忙碌的生活所造成的影響怪罪到妳身上(事實上我也沒在怪罪,反正妳也看不到,我愛怎麼寫就怎麼寫吧。),說也巧合,每當我的不確定曖昧情愫出現時(嗳,雙子座嘛。),緊接著我的生活就會被別的事情給佔據,什麼事都有可能,有一陣子是無關緊要的瑣事(這種事情一多到干擾生活,就會讓人感覺生命無望,人生空虛),前一陣子則是酷似無間輪迴的報告地獄,這個禮拜的分組報告處理完就是緊接著下個星期的分組報告,又偏偏這些報告需要一大堆學術性資料作參考,否則搞不起來(我忽然想起嚴師說的,都到了大三,還不會做報告嗎?)。中間好不容易有個空閑的星期,卻無奈的又被個人報告給塞滿,所有的報告結束之後,看看日期,已來到期末考的時間。這樣每天都在看一大堆不知用的上還是用不上的資料,每天都在與組員討論的日子裡,腦子都是滿滿的,哪有空間可以再去想女人的事?
更別說那段日子因為自己的錯誤估計而與校外的友人(還是老師輩的呢!)有一些金錢上的誤會,甚至被提出警告。雖然最後解釋清楚是誤會一場,但那每天晚上睡前都在苦惱剩下的幾千塊該怎麼湊齊而煩惱的失眠感覺,那是一輩子也忘不了的。
心頭結歸丸。
當這些事情密集地在一個學期內發生時,我想任何人都沒有那個精神餘欲去想女人。
而妳的出現總是那麼剛好。
我想誰都會開始猜想中間的巧妙吧,那可能被妳視為無聊的大膽假設。
我突然想起身邊發生的事情。有一個男人自作多情地愛著一位朋友眼中的公主,那是單方面畸形的愛,朋友個個覺得那男人自大又噁心,討伐之聲不絕於耳。
幾年前我聽一位不知道算不算的上是友人的人說,在那一年的某一天下午,我在後頭跟著妳的腳踏車,然後在妳面前說了些噁心的話。
嗯……還是妳剛好在我後頭?到底說了什麼我現在也忘了,只依稀記得這麼一個事件架構,其他細節都模糊不清。
當時聽到的反應是困惑,因為我很清楚那一年我們根本沒有有交談過,就連偶爾在路上遇到也是短短數秒,別說是交談,就連點頭微笑都省了。
既然如此,那妳說那段經歷到底是怎麼回事?
時至今日回想,我知道記憶這種東西極度的不可靠,也不穩定,有時候還會朝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而強化。
這樣想起來,其實記憶也挺可怕的。
那麼,說不定真的發生過吧,如果妳仍然堅持。
我看著那男人,心裡充滿著恐懼與難過,或許還有一些羞愧吧,那一年,我是不是也一樣做了那些事情呢?
無庸置疑。
雖然處境不一樣,可是事件的接受者是妳,產生的影響情緒也在妳,程度問題不能等而論之,更不能由我來做偏頗的評判,如果妳覺得「有」,那麼就是「有」了。
所以今日來看,我很同情也替妳叫屈,對於那一年,那一部分我所造成的生活氛圍。
我扎扎實實的是個噁心、糟糕又悲哀的男人。
即使有個公主一點都不這麼認為。謝謝妳對我的高評價,但只是妳沒看到衣裝底下那臃腫、獸慾而糟糕的部份。
公主曾誤會以為我極度渴望的遇到妳,事實上,說句實在話我一點也沒有想遇到妳的欲望,是時不時會想到妳,但想到的妳是高中二年級時的妳,高中三年級之後你就完全變了,更別說現在到底又變成了個什麼樣。
喔!至少你討厭陳水扁這件事情都沒變過,當年妳知道我在大選支持時,還破例的罵了我一頓呢!我都不知道該高興還是難過了。
高興的是妳終於願意在長久的沉默之後轉身面對我,難過的是這樣的不同,而我清楚了解這會造成什麼後果,也終究看見了絕望。
我突然想起了「東澤會」。這一個奇妙又可愛的謊言,虧妳想的出來。
但我沒有再想過會去遇到妳,試問,一個過去而不再的美好意像,要怎麼遇到?
命運很有趣,我們永遠不知道在那轉角之後可能發生什麼,但也就是這份未知,讓我覺得人生很幽默。
這一個想法特別的女孩,我承認我相當的欣賞,偶爾會在晚上想起她,想帶他一起去看場演出,不管是音樂會、劇場表演、電影乃至於目前在國父紀念館展出的梵蒂岡博物館收藏的畫展,或者故宮正火熱的大英博物館的埃及文物展,哪怕是她沒有意願,我都想問。
這對於這兩年來一個人在大台北地區走南闖北地觀賞演出皆一個人也大概習以為常的我來說,想找個伴了?但這會兒是不是又是另一次的單純隨想,目前我不得而知。
就這樣懷著不確定的曖昧情愫下,寒假過了一段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的日子後,在那火車站前的對街轉角,我遇見了妳。
為了確認,我還繞了一下,我想那位乞丐大叔大概心裡很不是滋味,都經過那麼多次了,連個十塊也不給。
因為我當時的心裡只有妳。
不要說我這個人怎麼這樣,我相信任何一個男人不經意地突然看到對街一個等待的女孩竟然是那位曾經讓你掏心掏肺只為博得笑容而在某些孤單寂寞覺得冷的夜晚裡手握著你那粗熱的棒子腦子裡極盡遐想而終致讓你痛徹心扉的女人時,你會不心裡七上八下而激動地假裝自己很冷靜?
這次竟然直接具現化的出現在我面前啊。
可那不是夢中的妳啊,不是高中二年級熱愛數學,而是大學三年級卻在念日文的妳啊!這代表什麼?兩千三百萬分之一的機率?
人真的是很奇怪的動物,明明只是生命中的偶然交錯,卻還要拚命去找其中的意義。哪有什麼意義,說不定妳還覺得衰呢。
我想起了倪永孝對陳永仁說過的話,這麼討厭跟我說話啊?
現在的妳,還對於跟我說話感到反感嗎?
天氣真的很熱,下點雨吧……。
註︰《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為日籍英國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的新作,商周出版。
標籤:
Letter

"To the Reader" ["A quien leyere"], preface to Fervor of Buenos Aires [Fervor de Buenos Aires] (1923)
致偶然讀到這些詩作的人──如果這本詩集裡面還有一句半句好詩,首先懇請讀者原諒我貿然將之竊得。 我們的無知沒有多大分別,你成為這些習作的讀者而我是其作者純屬不期而然的巧合。
2007年1月28日 星期日
[To D]你是我最好的武士(1/28)
親愛的D:
這個寒假還沒過個幾天,我已經看完三本書了。我沒有想到會在那本巴別塔的狗兒們裡,看到妳的蹤影。
那是什麼感覺呢,蕾西?當妳醒來之時,妳的感覺是……?是沉重無比,是心裡隱隱作痛,還是感到一股壓力?沒錯,是壓力。妳的軀體被壓垮了,你感覺體內彷彿被刮掉了一層皮。妳的腦袋裡有一個聲音……不對,不是聲音,不是那種聽得見的聲音,妳還沒那麼瘋狂。那只是妳自己心裡的聲音,就像平常說「到街角要向左轉」或「別忘了在郵局前停下」的那種聲音。只不過,這種聲音現在說:「我討厭自己。」還說:「我想要死。」這個聲音是從早上開始的,從妳醒來的時刻開始。妳看見從窗簾透入的陽光,知道這可能又是個美麗的一天,但那已經無關緊要了。妳翻個身,試看看能不能再睡一會兒,可是妳知道妳已經睡不著了。新的一天就開展在妳面前,妳想要躲藏,想把自己縮成一個球,但這麼做也無濟於事。畢竟,這無法止住妳的思緒,就算可以,也無法讓妳不覺得疼痛。新的一天就在妳面前,而妳無法逃避,妳該怎麼面對它呢?妳希望逃得遠遠的,可是不管妳走到哪裡,這種感覺都會緊緊跟著妳,藏在妳體內像一種反胃的感覺。……妳花了一整天做這些事,然後妳突然覺得害怕,因為生命又這麼過了一天,而妳究竟得到什麼?他們會發現什麼?妳納悶,當他們發現我死掉之時?歲月可以像這樣流失,年復一年地過去。身體的愉悅、食物和性愛、走在秋天的樹木下,這些事雖能給妳一點小小慰藉,但即使是在這時候,妳的思緒仍在底層狂奔不休,充滿擔憂、被傷害、怨恨與絕望。……妳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快樂?
我知道妳會在放學後,跑回三樓的房間,直接坐在門後把自己反鎖在房裡,低聲哭泣著直到自己睡著。可是我卻不能在那種時刻擁抱妳,我不能。
某次跟妳弟弟去見妳奶奶時,妳奶奶卻以為妳是她孫子的表姐,可卻沒有人替你說話,妳從此痛恨所有的長子。我也是長子,所以妳總是在我胸口留下深深深深的齒痕之後,緊緊地抱著我跟我說對不起。
有一次做愛途中,妳突然劇烈的反抗起來,把我推開之後,妳低頭抱著自己的膝蓋難過的說,只是為了跟我做愛嗎?我靜靜地在旁陪著妳,我知道,妳只是想起了妳的前男友。雖然妳後來跟我道歉,笑著說,要不要繼續下去?但妳也知道,我們擁抱彼此之後,就結束了。
結束了。
巴別塔的狗兒們,那真的好像妳。那時我才高中,說不了什麼動聽的話,每次妳問我會不會陪妳一起死時,我總是閃躲著問題回答,我不會讓妳死。
我不會讓妳死的,我不會讓妳倒下。
而妳投回的眼神,我分不出那是……
那天,我跟學長練完拳,正要從後門騎車回家沖個澡。我遇到了那位很像妳的大氣系女孩,她緊緊勾著她身旁男人的手,那時下著雨,她們共撐一把雨傘。
我不由得笑了一下。
再見了,我在心裡頭說著。
D,關於巴別塔的主題我不想多談,人與人之間難以溝通的問題是早就存在的。不然,現在我也不會用這樣的方式跟妳說話,對吧。
我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弔念妳呢?
要是我昨天早知道今天的事,我絕對會挖出你的兩個灰眼睛,放進泥土做的眼睛;要是昨天我早知道你不會屬於我,我絕對會無情的挖出你的心臟,放入一個石頭製的心。
這個寒假還沒過個幾天,我已經看完三本書了。我沒有想到會在那本巴別塔的狗兒們裡,看到妳的蹤影。
那是什麼感覺呢,蕾西?當妳醒來之時,妳的感覺是……?是沉重無比,是心裡隱隱作痛,還是感到一股壓力?沒錯,是壓力。妳的軀體被壓垮了,你感覺體內彷彿被刮掉了一層皮。妳的腦袋裡有一個聲音……不對,不是聲音,不是那種聽得見的聲音,妳還沒那麼瘋狂。那只是妳自己心裡的聲音,就像平常說「到街角要向左轉」或「別忘了在郵局前停下」的那種聲音。只不過,這種聲音現在說:「我討厭自己。」還說:「我想要死。」這個聲音是從早上開始的,從妳醒來的時刻開始。妳看見從窗簾透入的陽光,知道這可能又是個美麗的一天,但那已經無關緊要了。妳翻個身,試看看能不能再睡一會兒,可是妳知道妳已經睡不著了。新的一天就開展在妳面前,妳想要躲藏,想把自己縮成一個球,但這麼做也無濟於事。畢竟,這無法止住妳的思緒,就算可以,也無法讓妳不覺得疼痛。新的一天就在妳面前,而妳無法逃避,妳該怎麼面對它呢?妳希望逃得遠遠的,可是不管妳走到哪裡,這種感覺都會緊緊跟著妳,藏在妳體內像一種反胃的感覺。……妳花了一整天做這些事,然後妳突然覺得害怕,因為生命又這麼過了一天,而妳究竟得到什麼?他們會發現什麼?妳納悶,當他們發現我死掉之時?歲月可以像這樣流失,年復一年地過去。身體的愉悅、食物和性愛、走在秋天的樹木下,這些事雖能給妳一點小小慰藉,但即使是在這時候,妳的思緒仍在底層狂奔不休,充滿擔憂、被傷害、怨恨與絕望。……妳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快樂?
我知道妳會在放學後,跑回三樓的房間,直接坐在門後把自己反鎖在房裡,低聲哭泣著直到自己睡著。可是我卻不能在那種時刻擁抱妳,我不能。
某次跟妳弟弟去見妳奶奶時,妳奶奶卻以為妳是她孫子的表姐,可卻沒有人替你說話,妳從此痛恨所有的長子。我也是長子,所以妳總是在我胸口留下深深深深的齒痕之後,緊緊地抱著我跟我說對不起。
有一次做愛途中,妳突然劇烈的反抗起來,把我推開之後,妳低頭抱著自己的膝蓋難過的說,只是為了跟我做愛嗎?我靜靜地在旁陪著妳,我知道,妳只是想起了妳的前男友。雖然妳後來跟我道歉,笑著說,要不要繼續下去?但妳也知道,我們擁抱彼此之後,就結束了。
結束了。
巴別塔的狗兒們,那真的好像妳。那時我才高中,說不了什麼動聽的話,每次妳問我會不會陪妳一起死時,我總是閃躲著問題回答,我不會讓妳死。
我不會讓妳死的,我不會讓妳倒下。
而妳投回的眼神,我分不出那是……
那天,我跟學長練完拳,正要從後門騎車回家沖個澡。我遇到了那位很像妳的大氣系女孩,她緊緊勾著她身旁男人的手,那時下著雨,她們共撐一把雨傘。
我不由得笑了一下。
再見了,我在心裡頭說著。
D,關於巴別塔的主題我不想多談,人與人之間難以溝通的問題是早就存在的。不然,現在我也不會用這樣的方式跟妳說話,對吧。
我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弔念妳呢?
要是我昨天早知道今天的事,我絕對會挖出你的兩個灰眼睛,放進泥土做的眼睛;要是昨天我早知道你不會屬於我,我絕對會無情的挖出你的心臟,放入一個石頭製的心。
標籤:
Letter

"To the Reader" ["A quien leyere"], preface to Fervor of Buenos Aires [Fervor de Buenos Aires] (1923)
致偶然讀到這些詩作的人──如果這本詩集裡面還有一句半句好詩,首先懇請讀者原諒我貿然將之竊得。 我們的無知沒有多大分別,你成為這些習作的讀者而我是其作者純屬不期而然的巧合。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