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傍晚時,便與家人返回苗栗。
雨後,棒球場外的外環道有如鏡面,陽光灑落,儼如光之甬道。
原本打算在回苗栗前要先去理髮,但諸種理由,還是決定回斗六之後再說,結果被爺爺稍微唸了一唸。
奶奶看到我們很開心,總是怕我們穿不夠暖,即使拿了許多我不見得穿的下的毛線衣,我還是收了下來。
小年夜的儀式只有在丑時(應該要算除夕了),要拜天公。我一直以為那是整個過年的開端序曲,但其實那是當年的最後一次拜天公,按照習俗,隔年頭一次拜天公要在初九。
拜天宮要準備五牲五果。五牲,即五種肉類,雞、鴨、豬、魚,魚的部份我們家用魷魚代替,為了之後年菜必備的客家小炒。第五種,有些人家會用豆皮,我們家則用豬肚。五果,即五種水果,橘子、蘋果、甘蔗、蓮霧、棗子,並非制式。五盤干果,即糖果餅乾一類。兩個燭臺,兩顆旺來,還有兩串長簾(是否為此「簾」字,仍待考。客家民族特有,只有拜天公才能使用,照片中,桌前端黃色物件者,取諧音,望一族血脈長而綿延)。準備好後,由家族長者領著,每人持香兩支,祭拜。

(這是去年的照片,但內容差不了多少)
其實中間仍有許多細節,但因為知其音不知其字的關係,難以成文。網路上的資料難找,又客家民族常一庄一俗,其他部落格上寫文道「拜天宮」的,內容又常有出入,難以參考。遂大概呈現。
祭拜完後,要開始燒金紙,並燃放鞭炮,每一家的時辰不同,因此除夕的子時一到,便開始陸續有鞭炮聲從四方傳來,這樣此起彼落的呼應,大概一直持續到凌晨三四點結束。那種情緒很難描寫,因為散村的形式,祭拜時不可能見到鄰居,但你卻能清楚知道,整個村莊,都在共同做一件事情,共同在祈福,那一刻,用一點想像力,你便能看到每一個家庭的長者,誠懇地,祈求上天,保祐與賜福。
這樣的畫面,讓我覺得深刻而且感動。
在等待燒金紙的片刻,我獲悉祖籍原為廣東梅縣,劉家祠堂有詳細族譜,我父親因為長子,持有一本簡單的族譜。大概閱讀之後,知道劉家原姓「伊祈」,後經堯帝賜姓「劉」。我在查閱一些資料,也有一種說法說堯帝也姓「伊祈」名「放勳」。但因為目前未有精確的事實資料,大家知道就好。
族譜寫的很籠統,多簡單記載。但仍然發現一個事實,在民國以前,我們劉家作官的人,十有八九,且大多縣長以上的職位,每一世都有,難怪會有客家人善讀書一說。
我們這一支的來台主是「孟蘭公」。族譜記載經一百五十六世祖轉十世祖,算到我們這一輩,為第十九世。
父親說未來修族譜是我的責任,我樂意履行,只是傳到十九世,人丁眾多,要修齊,恐非易事。
盡力為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